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陈丹丹
广东省稔山镇第二小学 516347
引言:一直以来数学的育人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家更加注重对数学思维与逻辑的培养,注重基础知识的变换应用,存在“重分数、轻素养”“重讲授、轻探究”等问题,对于数学育人的相关内容涉及不多。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目标也在逐渐丰富细化,在品德育人与情感育人等方面,数学同样应该发挥着应用的作用,并成为未来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育人价值概述
传统教学理念中,小学数学的育人价值往往更加侧重于知识育人,思维育人这两个方面,学生能够从数学课堂上获的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 但随着新课标对课堂品德与情感目标的制定,数学教学同样也面临着品德育人与情感育人的任务。四个维度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育人价值发挥的现状与问题(一)育人目标虚化 偏重知识传授
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师依然更加注重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教授,而对于新课标要求的多元育人目标发掘不足,从而导致课堂上多元育人目标虚化,师生的教与学的重点都放在了基础知识学习上。比如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时,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讲解“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并配合教学进度布置大量的计算题,却很少结合“产品合格率”“学生出勤率”等现实情况进行教学,从而导致了学生只学会了基础知识,但依然不会用百分数分析现实问题,数学应用意识与数据观念被逐渐弱化。
(二)教学方法单一 互动探究不足
小学生有较强的探究心理,在教师合理的引导和帮助下,能够自我思考并形成相应的主动型思维。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式是最高效的传递知识的方式,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2]。教师片面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学生长期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习,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还会对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实践活动形式化 育人实效缺失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要通过设置合理的实践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但很多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挤压了课堂实践的环节,部分实践环节也因为时间原因草草结束,这种形式化的实践活动并不能引导学生思考,反而导致了学生产生依赖情绪,不管思考与否,教师都会随后给出答案。这种情况再课堂教学中十分常见,也影响了数学育人的实施。
三、发挥小学数学教学育人价值的策略
(一)基于课程目标渗透育人元素
新课标中明确表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教师需将“知识目标”与“素养目标、品德目标、情感目标”结合,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通过“单元整体设计”与“课时目标细化”,让育人价值融入教学全过程[3]。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具有连贯性的课堂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有路径”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校园面积测量”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该内容分解为四个课时,第一个课时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将基础知识教学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量感与 空间意识。 第 课时则可以让学生借用七巧板等工具开展实践,理解不同面积的物体的大小,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时则可以利用道具让学生对不同形状进行摆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推导。让学生在推理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第四课时则可以让学生用推导出的公式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以分组的方式思考探索测量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整体性连贯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将育人目标融入到教学中,而且能够有效避免育人目标的“碎片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创新教学方法助力育人实现
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媒介技术,创建情境教学,合作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方式,让课堂“动起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感知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数学知识相对逻辑性强,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媒介,让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在生活场景中,在逻辑思考中不断深入研究数学知识,实现教学目标[4]。
比如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双十一”购物节的背景,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掌握“折扣”的概念,并思考“为什么商家会推出不同优惠?”等问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不仅能够学会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其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理性的消费观,切实将不同的育人目标都融入到了课堂教学环节中。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去探讨和研究内角和,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希沃白板教学素材,让学生思考长方形(内角和 360∘ )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产生推理思维,完成学习目标。这些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助力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结合实践活动拓展育人空间
新课标强调“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要开展“课内实践、课外实践、跨学科实践”,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拓展育人空间,实现“知识、素养、品德、情感”的综合发展[3]。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数学融入到学生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数学手抄报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中的百分数应用,图形面积等主题融入到手抄报中,让学生用美术为媒介,将这些数学知识用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可以在手抄报上进行简短的概念描述等。学生在完成手抄报的过程中,不仅综合利用了多种学科知 且在实践中完成了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家庭购物预算”实践,让学生制作“家庭购物预算表”,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应用百分数、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理财意识。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学中思 思中做”,增强自身的综合数学素养。
结语: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培养与价值观树立的重要阶段,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与科学性并重的学科,应该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切实将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在每一堂课上。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深入发掘数学育人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制定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在数学的滋养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宋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J].天津教育, 2025(6):99-101.
[2] 王慧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育人价值的创新对策[J].教育, 2025(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徐雪刚,朱晓芳.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索——以"单价,数量和总价"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 2024(7):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