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地理课堂深度教学策略与学生地理思维培养研究

作者

唐俊

四川省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 641200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实践能力。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度挖掘与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地理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探索高中地理课堂深度教学策略,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情境创设启思,构建生活化地理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的根基在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看重学生在真实或者模拟的环境里主动去构建知识体系。高中地理课堂引入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打造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场景。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那些原本抽象难懂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就能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学生理解起来轻松不少,接受度自然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贴近感很容易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去琢磨地理问题。对老师来说,教学过程中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理现象捕捉进课堂。拿“ 热力环流” 这个知识点来说,城市热岛效应就是个绝佳的生活实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城市中心区和郊区存在的温度差,思考这种差异怎么一步步推动空气运动,最终形成环流模式。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习劲头当然更足。光有生活实例还不够,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能营造出更逼真的地理情境。图片、视频、动画这些工具效果不错。比如讲“ 地球的运动” 时,放一段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动画视频,学生就能非常直观地看清楚地球是怎么转动的。昼夜为什么交替?四季为什么更替?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通过动态演示变得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在学生脑子里就清晰多了。此外,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也很有价值。让学生代入“ 城市规划师” 或“ 环境保护者” 这类特定的地理角色身份,在设定的情境中去思考、解决地理问题。讨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个主题时,让学生扮演“ 城市规划师” 就很合适。他们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位置、交通状况、人口分布等一堆因素,然后动脑筋去规划哪里适合做商业区、哪里建住宅区、工业区又该放在哪。这个过程,对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很有帮助。

二、问题链导学探秘,设计梯度化地理问题体系

问题链导学代表着一种教学策略,它的核心在于教师针对特定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认知发展水平,精心构造一系列彼此关联、逻辑递进且层次分明的问题。这些相互串联的问题旨在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处发展,促使他们主动探寻地理知识内部蕴含的规律性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活力得以有效激发,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成为可能,最终帮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地理学科知识。实现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准确识别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与教学难点,并紧密围绕这些核心内容来构思问题序列。以“ 工业地域的形成”这一主题为例,恰当的问题链可以这样展开:最初询问“ 什么是工业联系?” ,接着探讨“ 工业联系有哪些类型?” ,然后思考“ 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引导至“ 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 。这一连串问题的推进,能够自然地帮助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动态过程。设计这些问题时,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问题难度应体现从基础到复杂、从简单到深入的过渡。针对基础相对薄弱

的学生群体,设计侧重于事实记忆的问题是合适的,比如直接询问“ 什么是季风气候?” 。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则可以提出更具分析性的问题,要求他们“ 分析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而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拓展性问题更为有效,例如引导他们“ 探讨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季风气候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此外,引入开放性和探究性质的问题非常关键,这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的见解和观点,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讨论“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时,提出“ 你认为本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的问题就很有价值。它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和具体探讨,这无疑有助于显著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实践探究赋能,开展多元化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学科的实践属性决定了其教学离不开直接的经验获取。学生亲身参与地理实践活动,能够真实感知地理知识的生成脉络,深化对抽象概念与原理的把握。观察能力、动手操作技能以及协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得以实现,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设计简易地理实验是一条有效路径。例如,探讨“ 流水侵蚀作用” 时,借助沙堆与水流装置模拟自然过程,学生可直观辨识水流速度差异、坡度变化如何具体影响地表物质的迁移与形态改变,侵蚀作用的机制便不再停留于书本描述。走出教室开展野外地理考察同样关键。面对真实的自然环境,学生得以观察山脉的走向、河流的侵蚀堆积痕迹、土壤剖面的分层特性,理解这些要素的固有特征及其形成背后的驱动力。转向人文环境,考察城市内部格局,诸如商业核心与工业边缘的分布差异、交通网络的布局逻辑,能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潜在挑战。地理调查活动则指向社会层面能力的锻炼。组织学生调查当地能源消耗的具体构成,识别其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并尝试提出调整方案;或是评估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衡量其市场吸引力与长期可持续性,这些任务均要求学生收集数据、处理信息并形成独立判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课堂深度教学策略的实施对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情境创设启思,构建生活化地理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问题链导学探秘,设计梯度化地理问题体系,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探究赋能,开展多元化地理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慧琳, 宋玉洁, 孙树臣, 田晓飞, 翟胜. 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对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以“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5, (21): 43-46.

[2]康佳敏, 刘光旭, 郭夏英, 胡珍. 境脉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以“ 常见的天气系统——冷锋” 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5,(20): 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