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在房建施工中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

魏珏

武汉市麓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房建施工方式逐渐暴露出施工周期长、环境污染大、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模式,以其高效、环保、优质等优势,逐渐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然而,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房建施工中的推广与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深入探讨有效的应用策略,以实现其大规模的普及和发展。

1 装配式建筑在房建施工中推广的必要性

1.1 适应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建筑品质要求的提高,传统建筑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建筑模式,符合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能够推动建筑行业从粗放式生产向精细化生产转变,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1.2 满足城市化建设的需求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住房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好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住房,满足城市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同时,装配式建筑还可以实现建筑的标准化和系列化设计,提高城市建筑的规划和管理水平。

1.3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倡导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也需要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装配式建筑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符合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推广装配式建筑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装配式建筑在房建施工中推广面临的挑战

2.1 技术标准不完善

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存在明显短板,主要表现为设计规范与生产标准脱节,构件模数协调性不足;各地验收标准宽严不一,缺乏全国统一的强制性技术指标;施工工艺标准缺失,关键节点连接技术尚未形成完整规范;材料性能与耐久性测试标准滞后,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需求。这种标准碎片化现象直接制约了行业规范化发展。

2.2 成本较高

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的初始投资成本较高。一方面,工厂预制构件需要购置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模具,增加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构件的运输和安装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也提高了施工成本。此外,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市场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限制了成本的降低。

2.3 专业人才短缺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模式,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以传统建筑为主,对装配式建筑的专业教育和培训相对较少,导致市场上缺乏熟悉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和管理的专业人才,制约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4 社会认知度低

由于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社会对其认知度较低。一些消费者对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安全性和耐久性存在疑虑,认为其不如传统建筑可靠。此外,部分开发商和施工单位对装配式建筑的优势认识不足,缺乏推广应用的积极性,也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普及。

3 装配式建筑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策略

3.1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是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基础,需要从多维度进行系统性构建。设计阶段应明确模数化、标准化的要求,确保构件在工厂预制与现场装配的无缝衔接,减少设计误差与施工冲突。生产环节需严格规范材料性能、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指标,建立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追溯机制。施工过程中需细化吊装、连接、防水等关键工序的操作指南,强化过程监督与验收标准,避免因人为操作不当引发质量隐患。验收标准应结合装配式建筑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检测方法与评价体系,确保建筑整体性能满足使用需求。政府可通过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整合行业资源,形成动态优化机制,使技术标准始终与行业发展同步。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时需注重实践反馈,将工程经验转化为可操作的规范条款,提升标准的实用性与可执行性。

3.2 降低成本

降低装配式建筑成本需从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两方面协同发力。技术层面应聚焦高效生产与施工工艺革新,例如开发轻量化、高强度的新型预制构件材料,优化模具设计以提升重复利用率,缩短工厂生产周期。自动化生产线与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可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精度与效率,摊薄单件成本。施工环节通过BIM 技术实现精准算量与模拟拼装,减少现场裁切与返工,降低材料损耗与工时浪费。市场层面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形成规模化采购与区域化布局,压缩物流与仓储成本。政策支持可体现在税收优惠、容积率奖励等方面,激励开发商优先采用装配式建筑。建立透明的成本数据库有助于合理定价,避免恶性竞争,同时引导业主方理性看待装配式建筑的长期经济效益,如缩短工期带来的资金回笼优势与运维阶段的节能收益。

3.3 加强人才培养

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需覆盖教育体系与职业发展的全链条。高等教育应重构土木工程、建筑学等传统专业课程,增设模块化设计、BIM 应用、工厂化生产管理等前沿内容,强化跨学科交叉培养。职业教育需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开设装配式施工工艺、质量检测等实操性课程,培育技能型工匠。企业内部应建立分层级培训机制,针对管理层侧重项目管理与成本控制能力提升,针对一线人员强化吊装、灌浆等专项技能认证。行业协会可牵头编制职业能力标准,规范从业者资质认定。

3.4 提高社会认知度

提升装配式建筑的社会认可度需要系统性传播其技术价值与生活价值。传播内容应突破专业术语壁垒,用可视化手段展示抗震性能、隔音效果等核心优势,例如通过三维动画解析构件连接节点的可靠性。传播渠道可结合新媒体平台与社区活动,针对不同群体定制信息——向购房者强调得房率与装修灵活性,向政府部门突出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示范项目的选址应注重可见性与示范性,优先在城市核心区打造地标性建筑,设置参观通道与体验区,让公众直观感受施工过程的环保性与居住舒适度。

结束语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建筑模式,在房建施工中具有显著的优势。推广和应用装配式建筑对于适应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满足城市化建设需求、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推广过程中还面临着技术标准不完善、成本较高、专业人才短缺和社会认知度低等挑战。为了促进装配式建筑在房建施工中的广泛应用,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完善技术标准体系、降低成本、加强人才培养和提高社会认知度,推动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肖 峰 . 装 配 式 建 筑 在 房 建 施 工 中 的 推 广 与 应 用 [J]. 居业,2025,(05):255-257.

[2]巩鹏飞,王葛鹏,边步东,等.房建工程中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应用与挑战[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19):73-75.

[3] 张 磊 , 何 金 . 长 春 市 装 配 式 建 筑 产 业 发 展 情 况 初 探 [J]. 建筑,2024,(08):66-68.

[4]张长友.房建工程中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应用与挑战[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11):68-70.

[5] 张 益 清 . 装 配 式 建 筑 高 层 房 建 项 目 实 践 研 究 [J]. 居舍,2024,(13):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