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实用性文本教学中“问题链”设计对延伸深度的促进作用

作者

郭淼

陕西省淳化县淳化中学711200

一、高中实用性文本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新闻报道、调查报告、演讲辞、科普文章等多种类型的实用性文本,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宇宙的边疆》等。这类文本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取文本信息,更要培养其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文本逻辑、评价文本价值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然而,当前教学存在两大核心困境:一是提问碎片化。部分教师的提问多围绕单个知识点展开,如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无法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文本认知体系;二是思维浅层次化。提问多聚焦于 “是什么” 的事实性问题,忽视 “为什么” 的原因探究与 “怎么办” 的应用拓展,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本的逻辑结构与实用价值,无法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问题链” 作为一种结构化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组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搭建起 “文本理解— 逻辑分析 — 价值探究 — 迁移应用” 的思维路径,能有效打破教学碎片化的困境。

二、“问题链” 设计与实用性文本教学的契合点

实用性文本的核心特征是 “实用性” 与 “逻辑性”—— 前者体现为文本服务于特定需求(如传递信息、说服读者、指导实践),后者体现为文本结构清晰、论证严谨(如新闻的 “倒金字塔” 结构、演讲辞的 “提出观点 — 分层论证 — 总结呼吁” 逻辑)。“问题链” 设计恰好能匹配这些特征:

一方面,“问题链” 的逻辑性与文本结构相契合。通过将文本拆解为 “背景 — 内容 — 逻辑 —价值” 等模块,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引导学生顺着文本的逻辑脉络深入探究,如分析新闻时,可围绕 “事件核心是什么 — 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支撑事件 — 该事件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构建问题链,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逻辑框架;另一方面,“问题链” 的层次性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契合。从基础的信息筛选类问题,到中层的逻辑分析类问题,再到高层的价值评价与迁移应用类问题,能逐步推动学生的思维从表层走向深层,符合实用性文本 “从理解到应用” 的教学目标。

三、“问题链” 设计延伸教学深度的具体路径结合统编教材中的实用性文本,“问题链” 设计可通过以下三条路径延伸教学深度:

(一)以 “基础型问题” 搭建认知框架,夯实深度学习基础

基础型问题聚焦文本的核心信息,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本脉络,为深层探究奠定基础。这类问题需紧扣文本的关键要素,如对象、事件、观点、结构等。以教学《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可设计基础问题链:“1. 文章围绕袁隆平院士写了哪几件事?2. 每件事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3.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这些事件的?” 通过这组问题,学生能快速筛选文本中的关键信息,理清文章 “总 —分” 的结构,明确 “通过具体事件塑造人物” 的写作手法,为后续分析文本的深层价值做好铺垫。

(二)以 “分析型问题” 解构文本逻辑,推动思维向深层进阶

分析型问题聚焦文本的逻辑关系与表达技巧,旨在引导学生探究 “文本如何传递信息”“为何这样传递信息”,突破表层理解的局限。仍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为例,可设计分析问题链:“1.作者开篇为何引用‘工匠精神’的热议现象?2. 文中从‘职业品质’‘社会价值’‘时代意义’三个层面论证,这三个层面之间有何逻辑关系?3.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如引用、对比),这些方法对增强说服力有何作用?” 这组问题引导学生从 “内容理解” 转向 “逻辑解构”,让学生意识到文本的论证并非简单的观点堆砌,而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逻辑体系,从而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

(三)以 “拓展型问题” 链接生活实际,实现文本价值的迁移

拓展型问题聚焦文本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旨在引导学生将文本所学与生活实际结合,实现 “从文本到生活” 的迁移,体现实用性文本的教学目标。以《宇宙的边疆》为例,可设计拓展问题链:“1.作者在介绍宇宙时,采用了‘由近及远’的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对读者理解宇宙有何帮助?2. 结合当下‘太空探索’的热点(如中国空间站建设),你认为科普文章应如何平衡‘科学性’与‘趣味性’?3. 若让你撰写一篇关于‘身边科技’的科普短文,你会选择什么主题,采用怎样的结构与说明方法?” 这类问题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科普文本的写作技巧,更引导其将技巧迁移到实际写作中,同时关注文本的现实意义,实现 “理解 — 评价 — 应用” 的深度闭环。

四、“问题链” 设计的优化策略

要充分发挥 “问题链” 对教学深度的延伸作用,还需注意以下优化策略:

一是紧扣教学目标,避免偏离核心。“问题链” 的设计需围绕实用性文本的教学目标展开,如新闻教学聚焦 “信息筛选与价值评价”,演讲辞教学聚焦 “观点把握与情感共鸣”,避免设计与目标无关的冗余问题;二是关注学生差异,设置弹性梯度。问题链的层次需兼顾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基础问题面向全体,分析与拓展问题可设置 “基础版” 与 “提升版”,如分析文本逻辑时,基础版问题为 “梳理论证层次”,提升版问题为 “比较不同论证层次的表达效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三是预留探究空间,鼓励思维碰撞。问题链设计应避免 “封闭式” 提问,多采用 “开放式” 问题,如将 “作者的观点是对的吗” 改为 “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说明理由”,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见解,激发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五、结语

在高中实用性文本教学中,“问题链” 设计并非简单的 “问题叠加”,而是基于文本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的 “思维支架”。通过基础型、分析型、拓展型问题的层层递进,能引导学生从 “读懂文本” 到“读懂逻辑” 再到 “活用文本”,有效延伸教学深度。未来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优化 “问题链” 设计,让实用性文本不仅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载体,更成为培养其逻辑思维、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真正实现统编版教材对实用性文本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王荣生。实用文教学教什么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 李红梅。问题链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J]. 语文教学通讯,2023(05):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