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墩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策略研究
马学芳
奇台县第五幼儿园 新疆奇台县 831800
唐朝墩遗址作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建筑装饰与生活器物中蕴含的造型语言与色彩美学具有显著教育价值。在学前教育阶段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需要构建符合幼儿认知特征的转化路径。本研究立足美术教育视角,通过系统梳理唐朝墩文化元素的教育转化机制,探索幼儿园美术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旨在实现文化基因的启蒙性传递与儿童审美素养的协同发展。
一、唐朝墩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课程设计框架
1. 目标体系构建
课程目标体系需遵循文化认知梯度与审美能力发展双重维度进行架构。基础认知层面着重建立幼儿对唐朝墩文化元素的符号识别能力[1],通过典型纹样辨认、特征色彩指认等活动,形成文化符号记忆库。操作实践层面强调对文化元素的分解重组能力培养,引导幼儿运用简化、夸张等手法进行创意表现。情感态度层面注重文化认同感的培育,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创编等环节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结。具体目标设定需体现年龄分层特征:小班侧重感官体验与简单模仿,中班强化符号转换与组合创造,大班注重文化理解与个性表达。目标评价体系应包含作品分析、过程观察与语言表述三维度,采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幼儿在文化感知与艺术表现方面的发展轨迹。
2. 内容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选择需遵循典型性、适龄性、可转化性原则。建筑装饰类重点选取莲花纹、联珠纹等具有强烈识别特征的纹样体系,生活器物类聚焦陶罐造型与釉色特征,壁画艺术类提取典型人物动态与场景元素。内容组织采用螺旋式上升结构:初期通过实物观察与拓印体验建立直观感知,中期开展简化临摹与色彩重组训练,后期推进主题创作与文化延伸活动。具体单元设计可采用主题模块化方式,如“ 纹样探秘” 单元包含纹样发现、元素提取、重组应用三阶段,“ 色彩之旅” 单元设置自然采色、传统色谱、现代演绎三个层次。内容衔接需注意感知体验与创作表达的交替进行,确保文化认知与艺术技能的同步发展。
3. 活动形式创新
活动设计围绕陶土塑形与壁画线条两大核心要素,构建递进式创作体验链。陶土工坊创设情境化操作空间,提供不同硬度的陶泥与仿古模具,幼儿通过拍打、揉捏等基础动作感受陶土延展特性,重点训练手掌肌肉控制力。在初级塑形阶段,引导幼儿制作简化的唐代陶罐轮廓,使用木制刻刀在坯体表面刻画波浪纹、回形纹等基础线性纹样。进阶阶段引入分层叠加技法,指导幼儿将条状陶泥盘绕成螺旋形器耳,体会唐代陶器立体装饰的构建逻辑。
壁画线条探索设置“ 穿越千年的画笔” 主题区,配备天然矿物粉与植物胶调制的安全颜料。教师预先展示唐代壁画中的典型线条图谱,如飞天飘带的流云线、莲花座的放射线等,幼儿使用特制短锋毛笔在仿古宣纸上进行描摹训练。创设“ 线条接力” 游戏,每组幼儿依次添加线条元素,共同完成长卷创作,体验唐代画工集体绘制的协作传统。引入动态感知教学法,让幼儿手持彩绸模仿壁画中飞天衣袂的曲线运动轨迹,通过肢体记忆
强化对流动线条的理解。
二、唐朝墩文化美术活动的实践策略实施
1. 传统材料再造
自然材料的创造性使用是建立文化感知的重要途径。黏土塑造活动可复现唐朝墩陶器的成型工艺,幼儿在拍打、揉捏过程中体会原始造物方法。矿物颜料研磨与植物染色实验,使幼儿直观认知传统色彩提取技术[2]。麻布拓印采用遗址出土纹样模板,通过压力控制获得清晰纹样印记。芦苇编织活动借鉴遗址出土器物纹理,发展幼儿的空间构造能力。材料处理过程注重保留自然肌理与制作痕迹,如陶坯保留指印凹陷,拓片呈现墨色晕染效果,这些物质痕迹成为文化记忆的特殊载体。材料组合创新方面,引导幼儿将陶片与LED 灯结合制作文化夜灯,用天然染料绘制现代服饰图案,实现传统材料的当代转化。
2.现代技术赋能
数字技术应用拓展了文化体验的维度。三维扫描技术将文物细节数字化,生成可旋转观察的虚拟模型供幼儿多角度研究。增强现实技术将纹样元素动态投射到现实场景,幼儿通过肢体互动触发文化动画演示。交互式电子画板内置纹样元件库,支持幼儿进行数字化拼贴创作。光影装置艺术将幼儿绘制的文化符号进行投影映射,构建沉浸式展示空间。数字工具的使用需与传统技法形成互补:平板绘画前进行实物写生,虚拟拼贴后完成实体制作。技术介入程度遵循年龄适应性原则,小班侧重观察互动,大班可尝试简单编程控制。数字作品的实体转化环节设置3D 打印文化徽章、激光雕刻纹样木牌等活动,建立虚拟与现实创作的完整闭环。
3.空间营造
物理环境设计遵循“ 可触、可视、可互动” 原则。墙面文化区设置磁性纹样拼贴板,地面投影区呈现动态数字壁画。功能分区包括材料探索站、静心创作区、作品展示廊。家具设计融入文化符号,如纹样镂空的隔断架、陶器造型的储物盒。自然光照区域设置植物染色工作台,人工照明区配置可调色温的展示射灯。空间流动性通过可移动展架与模块化座椅实现场景快速转换。文化氛围营造采用多感官维度:视觉上悬挂渐变色彩纱幔,听觉上播放复原的唐代乐谱,嗅觉区放置植物染料原料。安全设计方面,锐角处理成圆弧造型,易碎展品置于触摸屏虚拟展示柜。
结语:
唐朝墩文化元素的学前教育转化,本质上是将历史遗产转化为适龄审美经验的教育重构过程。通过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多模态活动创新及差异化实施策略的有机整合,能够实现文化传承与审美教育的价值共生。这种实践模式不仅为本土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新路径,更为幼儿艺术教育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具有文化认同与创新能力的未来公民。
参考文献:
[1]陈瑶.以传统文化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美术活动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17):91-95.
[2]李贺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1):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