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芮希芳
丽江市档案馆 云南丽江 67410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逐步从纸质化转向数字化、网络化管理,这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便于信息存储与查阅,但也使档案信息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数字化档案系统的开放性和易存取性,增加了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硬件损坏等多方面的威胁。为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必须建立全面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结合技术手段、制度建设和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布局。本文分析了当前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策略,以帮助档案管理机构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
一、档案管理中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
在档案管理中,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技术层面的问题尤为突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管理系统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但这也意味着档案信息面临更多的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的风险。信息存储的云端化和跨平台的共享,使得原本封闭的档案信息变得易于接触,增加了黑客入侵和数据窃取的风险。其次,管理层面的漏洞依然存在。很多档案管理系统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尤其是对于档案信息的授权管理和访问控制的规定不够严格,导致档案信息被非授权人员获取和滥用。此外,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操作不当或者人为错误也常常成为安全漏洞的来源。
再者,物理安全层面的问题也是影响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许多档案管理系统缺乏有效的物理安全保护措施,如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物理访问控制、灾备恢复系统的建设等。此外,档案的备份、恢复和数据冗余等措施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一旦发生系统故障或人为破坏,无法迅速恢复档案信息,影响到档案管理的正常运行。
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框架
为了有效应对以上挑战,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构建。首先,技术层面的保障是信息安全体系的基础。要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档案信息在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对于档案数据的存储,可以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与冗余性。此外,还应当使用多因素身份认证技术,加强用户身份验证,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对于数据传输环节,应采用
等加密协议,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避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遭到拦截或篡改。
其次,制度建设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制度建设应包括档案管理的安全政策、安全操作规范以及应急预案等。档案管理人员需按照严格的权限管理体系进行操作,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修改和删除档案信息。同时,建立档案信息的安全审核机制,对于档案的创建、修改、删除等操作进行日志记录和审计,以便事后追溯。还需要制定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信息泄露或安全事件,可以及时响应并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此外,人员管理也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档案管理人员应定期接受信息安全培训,增强安全意识,熟练掌握信息安全管理技能。同时,要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和考核,确保人员的合法性和专业性。对于操作不当或违反安全规定的人员,要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以保障信息安全的稳定运行。
三、技术手段在信息安全保障中的应用
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技术手段是防范各种安全威胁的核心。加密技术是保护档案信息安全的最基础手段,尤其是在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加密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当前常用的加密算法包括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加密方式。对称加密算法通常速度较快,适合大规模数据的加密,而非对称加密算法则能提供更高的安全性,适用于传输过程中敏感数据的保护。
除了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也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份认证技术通过多因素认证机制,如密码、生物特征、短信验证码等,能够有效验证用户的身份,防止未授权人员访问档案信息。当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身份认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高安全性使得信息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身份验证的精度与安全性,防止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在信息存储方面,可以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将档案信息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避免因某个节点的故障导致整个系统数据丢失或不可用。分布式存储不仅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还能够有效解决大数据存储和访问速度问题。对于灾备系统的建设,除了常规的数据备份外,还应加强备份数据的安全性,确保在灾难发生后能够及时恢复数据,并避免因灾难事件导致的长期数据丢失或不可用,从而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系统的可用性和数据保护能力。
四、档案管理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实施与监督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实施需要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设计、部署、运维和监督等多个阶段。在设计阶段,首先要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适的安全策略。安全策略应当涵盖数据加密、访问控制、身份验证、权限管理等各个方面,确保从技术、制度到操作层面都能做到全方位的防护。在部署阶段,应确保技术设施的合理配置和安全设置,确保安全控制措施能够有效覆盖所有安全风险点,部署先进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等安全设施,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性。此外,人员培训和制度建设也应同步推进,确保全员理解并遵守安全规定。运维阶段需要定期进行系统维护和安全审计,及时发现和修复系统漏洞,确保在运营过程中不会出现安全隐患,系统的漏洞和配置缺陷应得到快速修复,并确保所有更新和补丁按时安装。定期的安全审计不仅有助于评估现有安全措施的有效性,还能帮助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在监督阶段,必须建立持续的监控机制,采用安全监控工具对档案信息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响应安全事件,并定期评估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和完善性。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行为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风险和损失。
五、结论
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提高管理效率、确保数字化转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通过技术手段、制度建设和人员管理等多方面的保障,可以有效防范档案信息安全风险,确保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将不断完善,采用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应对新的安全威胁。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仅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还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田悦 . 我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化路径探析 [J]. 河南医学研究 ,2024,33(24):4417-4421.
[2] 黄雨婕 .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J]. 中国信息界 ,2024,(09):139-141.
[3] 高艳丽. 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和地位探讨[J]. 办公室业务 ,2024,(24):22-24.
[4] 程武萍 . 纸质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安全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分析 [J]. 造纸信息 ,2024,(12):113-115.
作者简介;芮希芳,女 ,汉族 , 人,本科,中级 职称,研究方向: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