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融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教学

作者

杨秋兰

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城关小学 福建三明 35450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目标,并且注重传统人文情感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但忽略了对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单纯强调学科知识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所以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中融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融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融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根据人文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包括历史、宗教、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使学生有更强的文化包容性。而在科学素养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中的科学元素,带领学生了解各类科学知识,使学生不仅掌握语言交流的方式,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各种现象,以此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探究精神[1]。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教学,能够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宽,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实践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放,满足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基于新课改要求,全面推行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

(二)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小学生特点制定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教师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在课堂中融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且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元素与科学元素,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各种人文精神,学习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深化思想认识

小学语文融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教学,能够深化学生对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了解,使学生形成合理、科学的思想认识。在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教学中,教师会融入历史、文学、数学、物理等多个学科知识,使学生了解多种文化与不同国家的历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且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科学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探究,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被片面的观点限制[2]。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教学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开放、独立且包容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批判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文化交流能力。

二、小学语文融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挖掘教材资源,彰显学生主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文本阅读作为主要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挖掘知识、感悟情感。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内容,将人文思想与科学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使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全面渗透,并且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可以先分析教材文本,然后带领学生开展朗读活动,在朗读的过程中挖掘人文要素与科学要素。

例如,在《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教学中,教材采用连环画的方式来呈现一个科学童话故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壁虎以及其他小动物的照片,然后带领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尾巴,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讨论壁虎尾巴的特点和壁虎的生活习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小壁虎遇到了什么难题?为什么小壁虎要去借尾巴?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连环画插图和文本内容进行思考与讨论。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小壁虎没有成功借到尾巴?如何才能成功借到尾巴呢?突出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结合课文内容表演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以此深化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小动物的特点,促进生物科学的渗透,并且充分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人文素养有所提升。

(二)利用科学素材,锻炼学生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有效融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教师可以引入丰富有趣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材,利用丰富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和探索,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3]。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注重情感表达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利用科学素材促进学生思考,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例如,《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这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猎豹奔跑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动物?知不知道它的奔跑速度是多少?很多学生可以认出视频中的动物是猎豹,但不能准确地说出猎豹的奔跑速度。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动物世界》关于猎豹的解说片段,带领学生初步了解猎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设置小组讨论任务:什么比猎豹速度快?它的速度是多少?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并且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搜索的方式获取科学素材,然后总结答案并在课堂中回答。通过这种方式,有效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并且促进学生交流合作。

(三)适当延伸拓展,丰富课堂内容

为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使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教学有效融合,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教学延伸与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更多科学知识,并且将科学知识与教材中的人文要素结合,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从多个角度分析陶罐和铁罐的区别。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磁铁进行测试,也可以开展保温性实验,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了解陶和铁两种材料的性能,然后从科学的角度再次分析这篇寓言故事的内涵。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融入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通过挖掘教材资源,引入科学素材,适当延伸拓展的方式,使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有效融合,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伍丽钧.加强五育融合,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J].智力,2024,(21):131-134.

[2]鞠萍,王世成.儒家人文精神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4):31-33.

[3]陈莉.审思构思践思: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书育人,2024,(0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