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回归“友好互动”的幼儿生活环境的实践研究

作者

秦莘珏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中心幼儿园 213000

摘要: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是能“对话”的第三任教师。会“互动”的环境是开启幼儿自主游戏的感应灯,是幼儿自主游戏和教师有意引导之间的连接舱。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态势下,幼儿生活环境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但对生活环境内涵的误解、外延的窄化使得生活环境的创设具有教师中心倾向。本文将从当下研究现状出发,聚焦“友好互动”生活环境的价值判断和策略研究,倡导回归儿童立场的生活环境创设。

关键词:友好互动;生活环境;教师发展;多元评价

一、关于幼儿生活环境的现状分析

(一)什么是幼儿生活环境

从广义上说,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所参与的一切物理场、心理场的总和就是幼儿生活环境。从狭义上讲,幼儿生活环境是幼儿与同伴、教师共同生活的场域。本文中所阐述的幼儿生活环境主要是从狭义层面出发,聚焦于研究支持幼儿会生活、懂生活的生活环境。它能够融入幼儿的生活,走进幼儿的生活,服务于幼儿的生活;它能引发幼儿积极地探索生活环境中的奥秘,与环境互动;它能从幼儿的生活中来,最终又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儿童经验的获得,它是离不开我们环境的支持的,我们儿童接触的环境越丰富多元友好,儿童获得经验的可能性也就越宽广。

(二)幼儿生活环境的研究现状

1.文献检索 空白地带

知网中关于“幼儿生活环境”的文献寥寥无几,个别相关度较高的文章主要聚焦于幼儿自理能力的提升,且仅仅研究自理中的部分块面(午睡、盥洗等)。总体来说,对于幼儿生活环境的研究还是个空白地带,大家对于生活环境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和匮乏。

2.立足实际 教师本位

班级生活环境是幼儿参与最多、参与时间最长的地方,它应该是体现儿童立场、彰显儿童味道的。然而,纵观我们自身和周边的班级生活环境,却是教师视角为主,模式化当道。例如:班级公约的禁止倾向,即班级公约失去了初心,在措辞上更多地体现教师视角、管理者本位及禁止方式,而非采用引导、激励的方式。

二、“友好互动”生活环境的价值判断

(一)什么是“友好互动”

这里的“友好互动”,是指儿童性和儿童感。儿童性是从生理上来看,指幼儿园生活环境具有儿童特点,充满儿童气息。儿童感是从情感上来看,指幼儿生活环境要支持幼儿获得存在感、掌控感。

1.能够情感满足的。我们的环境要去思考如何满足孩子的情感,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是有差异的:小班需要安全的家的感觉,大班需要一种主人翁的掌控感,如创造一个今日情感故事墙,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跟小伙伴去分享,老师既能够通过这个墙了解孩子的情感需要,并与孩子展开一对一的互动。

2.能够诱发兴趣的。我们要思考环境能不能诱发孩子的兴趣,能不能诱发孩子想去试一试,能不能诱发孩子卷入到这个情绪的体验中来。

3.能够支持探究的。如大班stem课程“做我们的晾衣架”是支持孩子探究的。

4.能够分享经验的。儿童在每一天的生活游戏中会有大量的经验,这个经验可能是活动前的想法、计划、在过程中的发现问题,这些统称为儿童的经验,我们的环境要让儿童的经验在这里能够自由的表达并进行双向的互动和分享。

5.能够拓展无限可能的。每一天的游戏,通过你的观察倾听以及孩子的分享交流,又会拓展无限的课程。

(二)“友好互动”生活环境的研究价值

幼儿生活环境中“儿童性”和“儿童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当幼儿生活环境中充满“儿童性”时,儿童才能充分感受并体验到“儿童感”。也只有当儿童充分体验了存在感和掌控感时,环境中“儿童性”才会进一步彰显。

每所幼儿园不同的生活环境会造就不同颜色的幼儿。“友好互动”生活环境下创生的幼儿不仅能看见生活的真实样貌,还能更好地融入生活、学会生活;不仅能“在那里”,还能被“看见”“看懂”;不仅能被看见看懂,还能看见自己、看见别人,让自己成为生活环境的主人,成为生活的探索者。

三、回归“友好互动”的幼儿生活环境的思考与策略

(一)立足儿童性·让幼儿“被看见”

1.遵循认知特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基于此,我们要遵循认知特点来满足“儿童性”。不同年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因此我们需要创设不同的支持性环境。例如签到环节:小班幼儿更注重情境性、中班幼儿的签到处要体现游戏性、大班签到处则要凸显认知性。

针对不同年段的幼儿,我们在实践研究、教研碰撞中梳理了生活环境创设指导建议与评价指标,它不仅能成为创设生活环境的依据,也可以是评价生活环境“儿童味”的标准。

2.回应多层次需要

幼儿是独立的有不同需求的个体,他们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例如,在一日生活作息表的制定上,我们尊重幼儿的意见,和幼儿共同商议休息时间的设置,让幼儿能有自主选择的机会,避免集体行动抑制个体性需要;为回应幼儿归属感的需求,我们设置“惊喜桌”,老师和孩子们都可以将生活中的惊喜和发现展示其中,不仅营造了温馨的生活环境,还能激发幼儿的留白式创意。

3.促进幼儿社会交往

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生活环境需要满足幼儿交往的需求,设置有弹性的、开放的环境,让幼儿能跨界交往。

(二)聚焦儿童感·让幼儿“我看见”

1.马赛克法 让儿童成为审议主角

一个班级的生活环境是否适宜,是否具有“儿童感”,教师不是判断的主体,儿童才是审议的主角。怎样才能实现呢?我们可以使用马赛克方法,即:

(1)自主摄影。幼儿可以用手机或者ipad拍摄自己喜欢的生活环境或是某个彰显生活味道的角落,从而了解环境设置的优劣。

(2)谈话。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了解幼儿内心想法的方式,它能最及时地获取幼儿对环境的认识与感受。

(3)幼儿日志。

(4)幼儿会议。

马赛克方法是一种倾听幼儿想法的研究方法,它让幼儿成为了审议的主体。通过倾听幼儿、看见幼儿,我们能及时调整生活环境,真正让幼儿生活环境彰显“儿童感”,让幼儿主动去关注环境、阅读生活、探索生活。

2.适时放手 让幼儿获得“存在感”“掌控感”

“我的地盘我做主”不该仅仅是个“广告”。教师退后,儿童本位,告诉我们适时放手才能让幼儿获得主动权和存在感。例如,在签到处设置情境的同时,增设难度:统计表。幼儿不仅要将自己的“小火车”放到对应的数字上,还要数出“本组缺勤人数(根据中班年段特征,每组人数不超过7人)”,记录在统计表上。每日值日生需要了解缺勤伙伴的缺勤原因,并向大家说明。

(三)升华教师场·让生活“儿童味”

1.看见资源·从看生活到会生活

教室里的生活环境有很多:显眼处有签到处、储物柜、水杯架、生活服务站等;细节处有卫生间“标语”、卡通洗手液、七步洗手法等;墙面上有天气预报、值日生预约、餐前餐后预约等等。无论是哪一处,究其根本都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的。我们只有巧用生活中的资源,才能让孩子们从“看生活”向“会生活”迈进。

(1)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师需要有发现生活资源的眼睛:发现幼儿年段性差异资源(小班自理能力、中班自主管理、大班为他人服务等),例如关注小班幼儿自主就餐生发出“光盘墙”、关注中班幼儿指甲卫生生发出“自主剪指甲”小站、关注大班幼儿劳动意识生发出“清扫小站”等;发现幼儿特殊性问题(某个班级或者个体特有的),例如秋冬季节,针对孩子们的脸上和嘴唇上起皮的问题创设了“自我服务站”;发现问题中的问题(解决问题时产生的新的拐点),例如在创建“自我服务站”时,针对孩子们使用唇膏会将唇膏弄断的问题我们更新了步骤图。

课题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指向幼儿关键经验的区域游戏互动性学习策略研究》B/2023/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