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度气象因素对冬小麦生长及试验的影响
梁桂花 蔡霞 徐卫丽 王文娟 徐艳明 朱君
1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气象局 山西朔州 036002; 2 山西省朔州市气象局 山西朔州 036002; 3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气象局 山朔州 036800
朔州地处雁门关外的黄土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 春季干燥风大,倒春寒、霜冻发生频繁; 夏季炎热,降雨量主要集中在 6 ~ 9 月,虽时空分 布不均,但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的生长;秋季凉爽多晴好天气,气温的日较差较大,利于营 养物质的累积,冬季严寒漫长[1] ,种植制度千年以来均是一年一茬, 经济比较落后。近年 来,朔州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部署,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不断优化和 创新粮食种植结构,在省农科院和农业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冬小麦种植技术,通过良种 良法良技配套,填补冬闲田档期,为农业丰收锦上添花,确保粮食作物稳产增产。而农业生 产是最脆弱的生产行业,“靠天吃饭 ”是过去真实的写照,气象因素、农业气象灾害等对农 业生产的影响是比较深刻、深远的。随着气候的变化,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研究表明 朔州的年平均气温正以 0.158℃ /10a 的气候倾向率逐步升高, ≧ 10℃积温以0.724℃ /10a 的气候倾向率增多 [3-4],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等明显的影响着农 业生产,“十年九旱 ”是朔州春季明显的气候特点,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土壤墒情在冬 季较好,但冬季气温又偏低,播种冬小麦在技术上实现了冬水春用,避免了春旱对冬小麦生 长的影响,为一年种植两茬农作物争取了时间,2024-2025 年在朔城区贾庄乡薛家店村首年 大面积试验种植 500 亩冬小麦,在政府主导以科研院所、农业部门为主的新项目、新品种的 试验过程中,发挥我们气象部门的优势以及气象防灾减灾的作用,也是提升气象新质发展生 产力的重要举措,对当地农业生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影响 也是比较深远的。
播种出苗期:2024 年 9 月下旬平均气温 13.5℃ , 较历年同期偏高0.3℃ , 10 月上旬平 均气温 9.5℃ , 较历年同期偏低 1.1℃ , 两旬的降水总量达 21.9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 8.3 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 9 月下旬, 日照时数 143.8 小时,接近历年同期略偏多,播种前底墒 较好,下旬初播种的冬小麦,光、温、水条件较好,利于出苗,试验达到了一播全苗, 出苗 后苗较匀称,长势较好。
分蘖越冬期:10 月中下旬、11 月上旬平均气温分别为 9.8℃、7.7℃ 和 5.2℃ , 较历年 同期分别偏高 1.4℃、2.3℃和 1.9℃ , 三旬总降水 42.4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 24.7 毫米, 主要集中在中旬,总日照时数 181.7 小时,较历年同期偏少 25.3 小时,光、温、水条件均 利于分蘖,苗情长势壮,为二类苗。11 月中旬平均气温 2.8℃ , 较历年同期分别偏高2.9℃ , 降水 8.1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 5.0 毫米,日照时数 52.7 小时, 较历年同期偏少 9.7 小时, 冬小麦正常分蘖,长势较好。11 月 4 日最低气温 -6.2℃ , 持续时间较短,没有形成严重冻 害,不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小麦生长发育稳健,直至中旬末气温持续下降,11 月下旬平均 气温 -2.0℃ , 较历年同期偏高 0.8℃ , 旬极端最低气温达 -14.6℃ , 总降水量 0.8 毫米,较 历年同期偏少 0.1 毫米, 日照时数 52.7 小时,较历年同期偏少 9.2 小时,25-27 日出现了 一场量为 0.9 毫米的降雪天气过程, 积雪深度 1 厘米,造成小麦叶部冻害,大部分麦苗受冻后匍匐在地,至此冬小麦进入越冬期。12 月平均气温-8.5 ℃ , 较历年同期分别偏低 1.3℃, 月极端最低气温-19.9℃ , 月降水量 1.4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 0.5 毫米, 月 日照时数 211.5 小时,较历年同期偏多 34.0 小时;2025 年 1 月平均气温 -8.7℃ , 较历年同期偏高 0.8℃ , 月极端最低气温达 -22.8℃ , 总降水量 1.7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 1.4 毫米,日照时数 245.6 小时,较历年同期偏多 63.2 小时;2025 年 2 月平均气温-7.7℃ , 较历年同期偏低 2.7℃
, 月极端最低气温达 -24.5℃ , 总降水量 0.9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 2.1 毫米,日照时数 222.6 小时,较历年同期偏多 34.0 小时;3 月上旬平均气温 1.4℃ , 较历年同期偏高 2.2℃ , 旬极 端最低气温达 -10.1℃ , 降水量3.9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 1.7 毫米,4-7 日出现 2.3 毫米 降水,积雪深度 1 厘米,日照时数 52.7 小时,较历年同期偏多 17.8 小时。整个分蘖越冬期 除 12 月、2 月气温偏低外,光温水充足,有利于冬小麦分蘖和越冬,苗情和苗势较好,阶 段性低温的锻炼,有利于苗壮,同时也减小和降低了冬小麦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和风险。
返青拔节期:2025 年 3 月中旬平均气温 1.8℃ , 较历年同期偏低0.9℃ , 旬极端最低气 温达-13.7℃ , 降水量 7.2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 4.6毫米,日照时数 75.8 小时,较历年同 期偏多 9.3 小时;3 月下旬平均气温 5.1℃ , 较历年同期偏高 0.2℃ , 旬极端最低气温达 -11.7℃ , 无有效降水,较历年同期偏少 3.2 毫米, 日照时数 106.6 小时,较历年同期偏多22.5 小时; 14-15 日出现了量为 7.2 毫米的降雪过程,积雪深度为2 厘米,起到了有效的 增温保湿作用。4 月上旬平均气温 7.5℃ , 较历年同期偏低 0.2℃ , 旬极端最低气温 -8.3℃ , 降水量 3.7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 3.2 毫米, 日照时数 84.0 小时,较历年同期偏多 8.5 小 时;4 月中旬平均气温 11.0℃ , 较历年同期偏高 0.4℃ , 旬极端最低气温 -3.9℃ , 降水量 12.9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 5.9 毫米, 日照时数 77.7 小时,较历年同期偏少 1.0 小时。返青期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光照充足,冬小麦生长正常,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率达 85% 以上。4 月中旬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光照正常略少,冬小麦拔节较快,生长量 逐渐加大, 需水量也渐渐增多,人工滴灌一次,增加了土壤墒情,避免了后期卡脖旱 的发生,期间低温倒春寒虽有发生,植株受冻后叶尖发黄,但对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不 大。
抽穗扬花期:4 月下旬平均气温 14.0℃ , 较历年同期偏高 1.2℃ , 旬极端最低气温 -2.1℃ , 降水量 1.5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 5.4 毫米, 日照时数 100.0 小时,较历年同期偏多 16.9 小时,下旬降水较少,此时的冬小麦即将进入抽穗的关键期,及时进行了人工滴灌,增加墒 情,补充了水分的不足。5 月平均气温 16.2℃ , 较历年同期偏低 0.6℃ , 旬极端最低气温 -1.5℃ , 降水量 53.0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 20.6 毫米,日照时数 257.7 小时,较历年同期偏多 2.4 小时。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下旬,抽穗期进行了人工取土测定土壤湿度,0-10 厘米 土壤相对湿度达到了 77% 左右。光温水条件适宜,冬小麦抽穗扬花期正常偏好。
灌浆成熟期:6 月平均气温 21.1℃ , 较历年同期偏高 0.3℃ , 极端最低气温 6.1℃ , 极 端最高气温 33.8℃ , 降水量 46.7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 23.7 毫米, 日照时数 271.6 小时, 较历年同期偏多 43.4 小时。6 月降水量虽偏少,但时间分布比较均匀,主要降水量集中在 乳熟前后, 再加上抽穗期的人工灌溉,对冬小麦的影响不大。气温正常略高,大于30℃的 高温天气累计达 12 天,未发生干热风气象灾害,气温的日较差较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累积。 整个灌浆期光温充足,水分条件较好, 不利于病虫害发生,作物生长正常。成熟期 7 月上旬 平均气温 21.9℃ , 较历年同期偏低 0.6℃ , 极端最低气温 14.1℃ , 极端最高气温 32.0℃ , 降水量 87.0 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 63.1 毫米,日照时数 46.8 小时,较历年同期偏少 28.4 小时。期间除 2 天无有效降水外,其它 8 天均为阴雨或阵性降雨天气,对冬小麦的晒籽成熟 及收获非常不利。
纵观整个冬小麦生育期,经历了冬季低温 - 暖春 - 扬花灌浆少雨 - 成熟期多雨等几个不利 的气候环境,田间长势基本上是苗期倒春寒叶片冻伤 - 灌浆受抑制 - 成熟期多雨,对冬小麦的 影响较明显。前期光温水充足,苗全苗壮为冬小麦丰产搭好了架子,气象因素利大于弊。返青期受倒春寒低温影响,麦苗叶尖受冻,部分麦苗冻死,返青率受到影响。扬花灌浆期少雨, 灌浆受到抑制。成熟期多雨少日照,不利于晒籽成熟,推迟收获。总的来说,气象因素利大于弊,再加上人工干预影响, 总体来说属丰产年份。
参考文献:
[1]张卉 , 郭慕萍 , 赵双巧 , 等 .1960-2008 年山西省气温变化特征 [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28(2):16 - 21.
[2]梁桂花 , 张荣 , 王建华 , 等 . 近 55a 朔州市气温变化规律简析 [J]. 山西气象 ,2013, (3) :18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