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内蒙古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人才就业路径探索

作者

敖玉楣

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 010010

通过探究内蒙古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人才就业路径,有利于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推动非遗文化活化,并带动地方经济高效发展,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与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内蒙古在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人才就业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方面,政府与企业开始中试非遗文化保护及创新,如准格尔旗通过“非遗 + 就业”模式,成功培育了一批兼具技艺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手工艺创意设计培训,吸引广大学生参与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内蒙古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人才就业方向,积极引入新手段、新模式,为人才就业提供有效指导。

一、内蒙古传统手工艺类型

内蒙古拥有丰富多样化的传统手工艺类型,包括蒙古族刺绣、马鞍制作、勒勒车制作、银器制作、皮雕艺术、驼绒制品、骨雕艺术等,不仅体现了内蒙古丰富的民族文化,还为创新设计人才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1]。2020 年,曾举办“民族手工艺和文创旅游精品展示活动”,其中汇集了超 5000 款特色民族手工艺品,参展企业达 500多家,足以说明内蒙古传统手工艺类型多样性。

二、内蒙古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人才就业方向

(一)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师

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师,是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人才的重要就业方向之一,通过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有利于开发新颖、有趣的文创产品,丰富产品文化内涵,进一步强化其市场竞争力。例如,内蒙古布丝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加强与内蒙古艺术学院的合作,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手工艺创意设计培训,能够有效强化大学生非遗文化传承能力,并强化其创新应用能力,设计出类型多样的非遗文创产品。另外,展览馆在非遗处的支持下,计划建立传统手工艺创意联盟,联合多方主体,包括专业院校、设计研发公司、营销渠道等,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有机融合。

(二)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传统手工艺与文化旅游业的结合,是创新设计人才就业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旅游产品,设计师可实现传统技艺与旅游体验的融合,进一步强化游客文化认同感,为其带来更良好的消费体验。在草原旅游景区,游客可在设计师指导下,亲手制作简易皮雕挂件,或绘制蒙古族图案丝巾等,更好地改善游客游玩体验,还可推动技艺发展 [2]。例如,内蒙古巴林右旗通过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将民族手工艺品展示与赛马、那达慕等传统活动相结合,实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会展的深度融合。设计师通过动线设计、展品互动装置等,能够让游客深入体验游牧文化,增加产品销量。

(三)融合电商行业

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促进电商行业蓬勃发展,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人才可突破地域限制,通过线上渠道实现就业,降低就业门槛与压力,还可实现传统文化的年轻化传播。一是电商平台运营与推广,创新设计人才可担任电商平台运营专员,负责内容更新、用户互动等工作。比如,展览馆计划打造“拼多多内蒙古非遗馆电商平台”,组织传承人积极加入,为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人才提供就业机会。二是电商直播,创新设计人才可参与电商直播,增强自身直播、剪辑等技能,灵活运用新媒体平台,推动传统手工艺品大范围推广,扩大市场覆盖面。

三、内蒙古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人才就业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相关部门应当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设计人员对传统技艺的认识,具备更强的创新设计能力,推动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进而带动内蒙古相关产业发展。第一,相关部门应创新“双导师”培养机制,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技艺导师”,为设计人员传授传统技法,同时引入行业资源设计师担任“创新导师”,结合市场需求,详细讲解现代设计理念,由此培养复合型人才。第二,相关部门应开发模块化课程,将不同手工艺门类,拆分为基础技艺、文化解读、创新设计等模块,便于设计人员自主选择学习,提高知识结构灵活性。第三,相关部门应建立校企实训基地,由高校提供理论教学,企业提供实践场所,使得设计人员在真实产业链中强化技能,进一步提高其就业优势。第四,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项培训基金,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数字化技术应用培训,增强其市场适应能力。

(二)提供多元政策支持

为促进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人才就业,政府应当提供多元政策支持,为设计人员提供扶持,由此推动传统手工业领域可持续发展。首先,当地政府应落实“振兴传统手工艺引导资金”,针对具有民族特色、发展潜力的项目,应给予适当支持;同时,扶持贫困地区的传统工艺项目,降低创新设计人才创业门槛 [3]。其次,政府应完善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企业申请专利与商标等,有效提高非遗产品市场竞争力;另外,政府应加强对非遗传承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避免传统技艺被滥用,为创新设计人才就业提供资源保障。再次,通过政府文件、新闻媒体等渠道,应广泛宣传传统手工艺政策支持,增强社会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同时政府还应鼓励各地开展“非遗 + 旅游”“非遗 + 电商”等融合模式,进一步丰富就业机会。

(三)企业与市场的对接

企业应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为创新设计人才提供稳定销售平台,帮助设计人才拓宽市场,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由此促进内蒙古传统手工艺继承发展。企业还应鼓励创新设计人才,有机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元素,提高产品附加值,由此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例如,内蒙古蒙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传统手工艺业,促进民族服务元素化、时尚化、生活化,既能够增强产品市场价值,又可拓宽创新设计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另外,企业应与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从技艺传承到市场营销的完整链条,确保创新设计人才就业通畅。例如,巴林右旗通过“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开发500 多种手工艺产品,形成以非遗工坊为核心、多业态协同发展的桦树皮制作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00 万元,显著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增强就业吸引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内蒙古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为创新设计人才就业奠定基础,文章通过分析内蒙古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人才就业路径,提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多元政策支持、企业与市场的对接等措施,为内蒙古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人才就业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 严灿璨 , 吴宇 . 非遗传统刺绣手工艺传承方式创新设计研究[J]. 新楚文化 ,2025,(06):55-57.

[2] 张乐天 , 杨钧期 . 产业化下非遗手工艺文化创新生态研究与实践 [J]. 文化学刊 ,2024,(09):28-31.

[3] 骆雪娇 , 钱卜丽 , 孙帅 . 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分析 [J]. 延边党校学报 ,2023,39(01):69-74.

作者简介:敖玉楣 19711006 女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 蒙古族硕士 内蒙古师范大学 副教授 研究方向: 民间美术 手工艺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