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及当代思政价值

作者

周彦辰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 湖南岳阳 414000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它既是精巧的艺术作品,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1] 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生动载体,更蕴藏着绵延千年的家国情怀。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明,更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根植于传统园林的建造初衷、整体布局和文化元素当中,既包含对家国命运的忧思、对故乡文化的眷恋,也承载着古代仁人志士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社会担当。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情怀并没有消失,它薪火相传般被传递到新一代中华民族成员们的手中。习总书记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2] 其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跟中国传统园林中寄托的家国情怀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中国传统园林中家国情怀的内容,不仅体现了宏大的民族精神,更为当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宝贵且独特的价值资源。

1 中国传统园林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1.1 皇家园林浮沉兴衰里的家国命运

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智慧结晶和历史文化积淀。[3]1860 年 10 月,英法联军在劫掠了圆明园内的书画、青铜器、瓷器、玉器等文物后,野蛮地焚毁了这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4] 从此在雨果笔下被誉为人类的一大奇迹的圆明园化为废墟,它的断壁残垣仿佛无声地诉说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这生动地说明了园林存亡和家国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一出历史悲剧无时无刻不在警醒当代青年们,唯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才能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维护国家尊严。

1.2 文人园林庙堂江湖中的家国担当

《岳阳楼记》里提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人园林作为士大夫文人隐退后栖居的场所,不只表达了文人们的人格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格调,更成为了文人们借风景之杯酒浇心中之块垒的抒情方式,表面上他们回归田园回归园林,实际上在归隐表象之下,文人墨客仍然把园林当做寄托家国情怀的情感载体。

宋朝时苏舜钦被贬吴中后用四万贯买下吴越孙氏旧地,在北边曲岸边筑亭,取《孟子·离娄》和《楚辞》中记载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来命名这座亭,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虽被贬但心系国家社稷的心境。[5] 造园时在沧浪亭周围不设高墙,并让水景与外界相通的做法,从侧面展现出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暗喻文人志士无论居于庙堂还是处于江湖都身负家国责任、心忧天下苍生。绍兴沈园因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而名闻古今,园内“断云石”、“宋井”等景致,不单呈现了个人情感的羁绊,也承载着南宋文人对于山河沦陷的悲伤,暗含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哲理。

绍兴沈园作为陆游与唐婉爱情悲剧的见证地,其 “断云石”“宋井”等景观,不仅承载着个人情感的哀思,更隐含着南宋文人对山河破碎的隐痛,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密相连。

1.3 园林符号旖旎风光中的家国密码

中国传统园林当中的符号意向,同样也承载着深厚家国情怀。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在他的《五云梅舍记》里提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6]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传统园林中经常出现它们的身影,既是具体的物象,也是倾诉文人志士内心的意象。象征着文人志士身处逆境而不惧艰难的宝贵品格。苏州的网师园中著名的“竹外一枝轩”就是典型代表,它比邻翠竹、梅花,蕴含着“君子喻于义”的家国哲理,激励着文人墨客在逆境中坚守气节和道德守则。

太湖石以“瘦”、“透”、 “漏”、 “皱”四种特征为评判标准[7],奇伟瑰怪、姿态万千的“丑”、“皱”、“漏”、“奇”之美暗喻文人志士刚直不阿的处事态度。苏州留园中的“冠云峰”即为上品。这些奇石融入了文人志士内心对家国情怀的感情基底。

园林中“曲径通幽”和“移步换景”的园路小径也潜藏着深刻的哲理,园路通过欲扬先抑的空间变化,隐喻着人生与家国发展的曲折历程,正如毛主席所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8] 只要坚持不懈,总会迎来豁然开朗的光明未来。例如扬州个园中的“春山”小路蜿蜒曲折,但最终由幽暗通向开敞之处,启示着当代青年面对困难时,要沉着冷静、坚韧不拔,方能走向光明。

2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蕴含的当代思政价值

中国传统园林当中的家国情怀,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的基因,更是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和脉络。当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沛的实践途径。从皇家园林的浮沉兴衰到文人园林的精神寄托,从园林符号的物象借喻到筑园理念的思想内核,传统园林中寄托的家国情怀在当今思政教育里体现出多维度的实践路径,用历史体悟、文化熏陶、审美默化等渠道,为青年人筑起一道连通传统和现代的精神桥梁。

2.1 路径一:以史育人,根植爱国情怀的实现路径

颐和园、圆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兴衰史本身就是中国近现代史重要的见证。1860 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既毁掉了无数的艺术珍宝,也在中华民族的近代史中写满了屈辱和血泪。当青年学生们看到圆明园遗址,站在西洋楼零落的石柱和残破的石雕旁时,法国作家雨果在文章里对“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的批判便具象起来,仿佛让青年们亲临现场,亲临现场带来的震撼比起教科书里的文字更能激发出青年们强烈的爱国情怀。

2.2 路径二:以文化人,培养责任担当

在解码园林符号中传承文人的家国情怀,文人园林当中的楹联、碑刻与典故等文化符号,是传统文人“先忧后乐”责任意识的现实载体。苏州沧浪亭中“清风明月本无价,进水远山皆有情”的楹联,表面上表达自然之美,实际上暗喻苏舜钦遭遇贬谪却仍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拙政园里“与谁同坐轩”的命名,取自苏东坡词句“与谁同坐, 明月清风我”为名,借苏轼的词句表达出“身处江湖,心忧庙堂”的忧国忧民之心。[9] 这些园林文化符号就像密码,教育者需在思政教育中进行解码,通过解析文人筑园时的心境、解码景观布局和人生哲理之间的关联,让青年学生知晓文人如何在园林空间中解析“小我”和“大我”间的联结。在中学时学生就在语文课堂中领略了园林诗词和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实践。

2.3 路径三:以美培元,树立和谐理念

从传统园林当中“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中,汲取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承德避暑山庄的“康乾七十二景”中,“芳渚临流”和“云容水态”两个与水有关的景观强调人工修筑和山水自然的有机统一,其“移天缩地在君怀”的营造手法,本质上是敬畏自然的表达;苏州环秀山庄里的假山和瀑布,以“一峰则太华千寻 , 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古人“小中见大、天人合一”的生态手法。[10] 这些园林美学手法在当代思政教育中,可以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通过讲述“借景”、“框景”、“点景”等造景手法的生态内涵,引导青年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11]

3 结语

梁思成先生曾言:“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而园林是民族文化的镜子。”[12] 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深入探索传统园林文化当中的爱国情怀,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必要途径。将传统园林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能为青年一代注入深厚的历史血脉和文化基因,激励他们开拓进取,挺膺担当,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奋斗融入到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中。

参考文献:

1. 马逸菲 , 黄静 . 关于中国园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 [J]. 明日

风尚 ,2025,(06):140-142.2. 习近平 . 习近平著作选读 [M]. 第一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3:123-125.3. 张司晗 , 叶明 , 师卫华等 . 北京皇家园林社会价值识别

及 评 价 研 究 [J]. 中 国 园 林 ,2021,37(02):76-81.DOI:10.19775/

j.cla.2021.02.0076.4. 王开玺 . 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辨析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

会科学版 ),2003,(03):26-335. 王书艳 . 从唐代题园诗看文人园林观的嬗变及建构 [J]. 新

疆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2018,46(06):121-126.

DOI:10.13568/j.cnki.issn1000-2820.2018.06.018.6. 林景熙著, 吴战垒点校. 林景熙集校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14.7. 李渔 . 闲情偶寄 [M]. 北京:中华书局,2023.8. 毛泽东 .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9. 杨清平 . 中国江南私家园林楹联艺术及其园林应用研究 [D]. 华

中农业大学 ,2007.10. 尹伟婧 . 康乾七十二景的由来及美学评价 [J]. 黑龙江史

志 ,2014,(23):50.11. 王友林 , 杨宜利 .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构景手法分

析 [J]. 现 代 园 艺 ,2022,45(04):73-75.DOI:10.14051/j.cnki.

xdyy.2022.04.017.12.《 古 建 奇 谈 —— 打 开 古 建 筑》[J]. 科 技 创 新 与 品

牌 ,202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