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班主任德育角色实现路径
尹继彩 杨光山
连云港市凤凰学校 连云港市郁林中学
引言:
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德育工作已从单一的说教模式转向学科渗透与班级管理协同的立体化实践。历史学科因其承载的人类文明发展脉络与道德伦理积淀,成为德育资源的重要富矿。在此背景下,班主任作为兼具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双重职能的教育者,其角色价值愈发凸显——既需深挖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基因,又要通过班级场景重构将抽象道德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行为实践。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班主任德育角色实现的意义
(一)深化历史学科育人价值
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文化认同教育资源,班主任作为学科教师与德育主导者的双重角色,能精准挖掘这些隐性德育素材。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时,班主任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革命志士的牺牲精神,结合班级“责任之星”评选活动,将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这种融合使历史课堂超越单纯的知识记忆,成为塑造学生价值观的主阵地,真正实现“以史鉴今、以文化人”的学科育人目标。
(二)构建班级德育生态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权威使其能将历史德育资源转化为系统性育人实践。通过设计“历史人物模仿秀”“文明交流主题墙”等班级活动,班主任可创设具象化的道德体验场景。例如在《丝绸之路》单元教学中,班主任组织“模拟商队贸易”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诚信合作的重要性,并将这种认知迁移至班级小组合作任务中。这种从历史情境到班级生活的德育渗透,使学生能在日常互动中持续感受道德力量,形成“知行合一”的班级德育文化。
(三)搭建家校共育桥梁
班主任的协调角色能有效整合家庭与社会德育资源。在《改革开放》主题教学中,班主任可发起“家庭老物件里的时代故事”征集活动,鼓励学生与长辈共同整理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并撰写说明,既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成就的理解,又促进代际情感沟通。同时,班主任可联合社区开展“历史遗址研学”“红色故事宣讲”等实践活动,将课堂德育延伸至社会场景。这种多维度的德育网络,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检验和强化道德认知,最终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践行”的德育目标升级。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班主任德育角色实现策略
(一)挖掘教材隐性德育元素,构建学科德育资源库
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文化认同与人格修养教育资源,班主任需具备“德育显微镜”,从历史事件、人物、文物等细节中提炼德育素材。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班主任可聚焦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的遗言,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折射的民族气节;结合班级“榜样力量”评选活动,组织学生撰写《我心中的历史英雄》短文,将教材中的道德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标杆。班主任建立“历史德育资源电子库”,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文化自信”等主题分类整理,如将《张骞通西域》的开拓精神与班级“创新实践奖”评选结合,让学生在设计“丝绸之路新路线”活动中体会历史人物的坚韧品格。
(二)设计沉浸式历史情境活动,强化道德情感体验
班主任可利用角色扮演、历史剧场、虚拟现实等技术,创设具象化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五四运动》教学中,班主任组织“1919 年学生代表辩论会”,学生分别扮演进步青年、保守学者、政府官员等角色,通过模拟历史对话理解“爱国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活动后开展“新时代青年责任”主题班会,学生自发提出“减少网络暴力”“参与社区服务”等行动承诺。班主任在《唐朝对外交往》单元设计“长安西市模拟经营”活动,学生分组扮演波斯商人、日本遣唐使、新罗留学生等角色,在交易谈判、文化交流中体会“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并将这种认知转化为班级文化节中“多国美食分享”“传统服饰走秀”等实践。
(三)开展历史主题班会,实现道德认知到行为转化
班主任可将历史教学与班级管理深度融合,通过主题班会搭建“历史—现实”对话平台。例如在《抗美援朝》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先播放《长津湖》片段引发学生情感共鸣,随后展示班级志愿者服务照片,引导学生讨论“和平年代如何传承牺牲精神”;学生分组设计“校园微公益”方案,最终形成“每周帮助一名同学”“每月清理一次社区”等可操作的行动计划。班主任在《改革开放》主题班会中,邀请学生家长分享“从自行车到汽车”的家庭交通变迁史,学生结合教材中“经济特区建设”内容,制作“我家四十年变化”手抄报,并在班会上进行“小记者采访”活动。历史主题班会通过“情境导入—认知建构—行为设计”的三段式结构,将抽象道德概念转化为具体生活实践,使班级成为道德养成的微型社会。
(四)联动家校社资源,拓展德育实践场域
班主任需发挥协调者角色,整合家庭、社区中的历史德育资源,构建“三位一体”育人网络。例如在《传统文化传承》教学中,班主任发起“家庭老物件里的历史课”活动,学生与长辈共同整理具有时代特征的物品,并在班级展示中讲述物品背后的家族故事,体会“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同时联系社区博物馆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学生利用周末为参观者讲解本地历史文物,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家校社协同实践打破了课堂边界,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检验道德认知,最终实现从“个体修养”到“社会参与”的德育目标升级。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与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是教育本质回归“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当班主任以历史为镜,将教材中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与文化自信转化为班级生活中的具体行动,历史课堂便不再是孤立的知识场域,而成为滋养学生道德生命的沃土。那些曾被视为“过去时”的历史事件,通过角色扮演、主题班会、家校共研等创新形式,转化为“现在进行时”的道德实践。
参考文献:
[1] 滕元娟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困境与优化路径[J]. 教育科学论坛 ,2025,(23):35-37.
[2] 达莉莉 .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13):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