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管理中供应链协同机制的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梁雨晗

4290051993XXXX0109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随着工程项目规模扩大与复杂性增加,供应链各环节的高效协同已成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良好的供应链协同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缩短工期、提升质量与经济效益。然而,工程项目供应链普遍面临信息不对称、协同意识不足、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也加剧了管理难度。这些因素制约了供应链整体效率,影响项目实施效果。因此,提升供应链协同水平是工程管理提质增效、增强项目抗风险能力的现实需求。

一、工程管理中供应链协同机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一)供应链协同的概念界定

供应链协同是指项目业主、设计方、施工单位、供应商等,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动态管理过程。与传统物资供应模式不同,现代供应链协同强调信息互通、决策协同与资源高效配置。其内容涵盖物资、设备、信息、技术、管理与资金等多方面,涉及计划协调、资源优化与风险共担。

(二)供应链协同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在大型复杂工程项目中,供应链协同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与物资浪费,提升资金利用效率。特别是在多专业交叉施工、装配式建筑或EPC 总承包模式下,协同机制保障各环节高效衔接,减少工期延误。通过信息平台,各方可实时掌握设计变更、物资供应与施工进度,避免信息孤岛,提升决策效率与工程质量。

(三)供应链协同机制优化的现实必要性

当前工程项目供应链普遍存在响应慢、信息滞后、资源配置低效等问题。例如,大型市政或轨道交通项目中,常因信息不透明导致材料供应滞后、设备不到场,影响施工进度与成本控制。同时,受全球供应链不稳定、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供应链韧性与抗风险能力亟待提升。因此,优化供应链协同机制是保障工程高效运作与项目稳定推进的关键。

二、工程管理中供应链协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与沟通障碍

工程项目供应链链条长、参与主体多,信息传递链条复杂,缺乏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导致信息共享不畅。部分供应商因信息保密或利益考量,不愿共享库存、产能等核心数据,项目各方难以及时掌握物资供应状况 [1]。此外,设计变更信息未能高效传递至供应端,容易出现因图纸更新滞后引发的材料订购错误或重复采购,直接影响项目推进。

(二)缺乏统一的协同管理平台

目前,部分工程项目仍依赖传统的手工记录、邮件、电话等低效沟通方式,缺乏集成化、可视化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尽管部分企业引入了 ERP、MES 或供应链管理(SCM)系统,但不同系统间接口标准不统一,数据孤岛问题严重。例如,施工单位使用的项目管理系统与供应商的生产管理系统无法实现实时数据互联,信息滞后影响了供应链整体响应效率。

(三)协同机制缺失与合作信任不足

工程供应链合作模式以短期合同为主,缺乏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导致供应链整体协同性差。部分供应商缺少参与项目早期设计与计划阶段的机会,无法根据项目需求提前布局生产,影响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与适应性。此外,缺少有效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导致各方关注自身短期利益,协同意愿弱,易引发供应链冲突。

(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自然灾害与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给工程供应链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尤其在钢材、水泥、光伏组件等关键材料供应方面,全球性资源紧张直接影响了大型基础设施与新能源工程的实施进度。而部分工程项目供应链韧性不足,单一供应来源易导致供应中断风险,严重影响项目稳定推进。

三、工程管理中供应链协同机制的优化路径研究

(一)构建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

推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管理,搭建统一的数字化供应链协同平台。通过引入基于 BIM(建筑信息模型)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时共享设计、采购、物流、库存等关键信息,打通各系统间的数据壁垒。例如,在某大型装配式住宅项目中,通过 BIM 与物联网系统联动,实现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全过程信息可视化管理,确保构件按施工节点精准配送,显著降低现场堆料与材料浪费。此外,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对大型设备、钢筋、模板等关键物资进行实时定位与状态跟踪,保障供应状态透明、交付节点明确,提高项目各方的响应效率与协同决策水平。

(二)推动供应链协同管理制度创新

建立基于合作共赢理念的供应链协同管理制度,推动供应链各方深度参与项目计划、设计、采购与实施全过程,确保信息共享与责任共担落到实处 [2]。在实际工程中,如某市地铁建设项目,通过与核心供应商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及框架采购合同,明确双方在产品标准、交付周期、质量控制与风险共担方面的具体责任,稳定了供应链合作关系,提升了物资供应的可靠性与响应速度。同时,项目制定供应链绩效考核机制,依据关键节点的材料到场率、供应质量、协同配合度与成本控制情况,定期评估供应商表现,对不合格供应商实施淘汰,形成良性竞争,进一步增强整体协同效能与供应链稳定性。

(三)加强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加快智能制造、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供应链协同中的应用。例如,某新能源光伏项目通过部署区块链平台,对硅片、电池片、组件等核心物资的采购、运输与质检信息进行加密记录,实现供应链全程可追溯,降低了信息篡改与假冒风险,增强供应链透明度与信任水平。此外,项目引入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系统,对历史消耗数据进行动态预测,科学制定采购计划与库存策略,物资周转效率提升了 15% ,库存积压率下降约 10% 。智能供应链平台的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信息处理、资源配置与异常预警的自动化水平,增强了项目供应链的整体数字化管理能力。

(四)打造稳定、可信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优化供应链结构,优先选择具有产能稳定、管理规范、质量可靠的核心供应商,形成稳定的合作网络 [3]。例如,在一大型桥梁工程中,项目方通过招标遴选信誉良好、产能充足的钢结构生产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确保关键构件的质量与交付进度。与此同时,推动供应链成员提前介入设计与计划阶段,供应商根据施工现场需求,定制化优化生产工艺与供应方案,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材料适配性与供应链协同效率。此外,项目建立供应链信用评价体系,结合供应商履约能力、产品质量、协同配合度等指标,进行动态评估与分级管理,强化信任基础,降低合作风险,确保供应链关系长期稳定,项目整体运行更加高效。

总结:供应链协同机制是提升工程管理效率与项目绩效的重要保障。针对信息不对称、协同平台缺失、合作机制薄弱等问题,需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关系优化,系统性提升供应链协同水平。同时,增强供应链韧性与风险管理能力,有助于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障工程项目的高质量、低成本与高效率实施,推动工程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武蓉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库存与配送协同优化研究 [D]. 兰州交通大学 ,2024.000552.

[2] 黄龙 . 建筑工程物资供应链协同场景优化研究 [D].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02681.

[3] 梁敏洁 . 工程供应链环境下多级复合激励优化研究 [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0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