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探析

作者

孙佳丽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 临沂273400

作者简介:孙佳丽(2004—),女,汉族,山东青岛,本科学历,青岛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对具备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愈发迫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深入分析了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探讨了当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旨在提高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跨文化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国际商务专业;跨文化能力;人才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商务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国际商务活动不仅涉及到经济、贸易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在这种情况下,具备良好的跨文化能力成为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高校作为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具备跨文化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并加以解决。

1.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的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跨文化能力已成为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首先,跨文化能力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国际商务活动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沟通方式与决策风格存在显著差异,若缺乏跨文化能力,可能导致误解甚至商务活动失败。其次,跨文化能力对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具备跨文化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满足多元文化客户的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同时,跨文化能力有助于高效管理跨国团队,促进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提升工作效率与创新能力。此外,国际商务活动不仅是经济行为,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跨文化能力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推动文化传播与融合,为构建和谐国际社会贡献力量。因此,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跨文化能力,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与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聚焦于经济学、贸易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明显不足。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如《跨文化交际》等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实践教学环节,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跨文化能力。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跨文化沟通的理论框架,却缺乏在真实场景中应用这些知识的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满足国际商务活动对跨文化能力的实际需求。

2.2 教学方法单一

在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教师侧重于知识的单向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在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性,学生难以通过被动接受知识来真正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深入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与决策方式,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无法提供这样的学习体验,导致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

2.3 实践教学不足

实践教学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明显短板。首先,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未能与理论课程形成有效衔接。其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学生缺乏参与高质量实践活动的机会。例如,许多高校未能与跨国企业或国际组织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难以在真实的国际商务环境中锻炼跨文化能力。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国际商务活动时,往往因缺乏应对文化差异的经验而陷入困境,难以胜任复杂的跨文化工作场景。

3.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

3.1 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应重新审视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增加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课程比重。除《跨文化交际》等基础课程外,还应增设《国际商务文化》《跨文化管理》等专业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跨文化知识与技能。同时,将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其他专业课程中。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深入讲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文化、商业习惯及谈判风格,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逐步形成跨文化思维,提升其在真实商务场景中的应对能力。

3.2 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需摒弃传统的单向讲授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在跨文化能力培养中,案例教学法可通过分析真实国际商务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情景模拟教学法则通过模拟国际商务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化冲突并探索解决方案;小组讨论教学法可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其团队协作与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应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国际商务专业的实践环节。一方面,增加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课程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际国际商务活动的机会,帮助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跨国企业、国际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实践平台。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商务竞赛等交流活动,拓宽其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适应能力。

3.4营造跨文化学习氛围

高校应积极营造浓厚的跨文化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例如,举办国际文化节、邀请国际学者开展学术讲座、组织留学生交流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强其跨文化意识与理解能力。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跨文化元素,如设立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打造国际文化长廊等,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跨文化熏陶,为其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4.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商务活动的不断发展,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跨文化能力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具备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中来,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孙悦涵.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的生成与培养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90-91.

[2]崔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4,33(3):117-120.

[3]唐红涛,谢婷.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行业适切性研究[J].黑龙江教育,2023(4):60-62.

[4]陈淑霞,胡碧琼.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提升对策[J].广东教育,2023(19):76-7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