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结构化师资队伍机制研究
张萌 王璐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引言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作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结构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育人水平。传统高校师资以学术研究型教师为主,缺乏产业背景与实践能力,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而企业实践型人才虽然具备行业经验,却缺乏系统教学训练,难以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在此背景下,校企共建结构化师资队伍机制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多层级、跨界别、功能互补的师资结构体系,已成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文从当前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构建校企共建师资结构机制的可行路径与优化策略,旨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增强课程与产业的融合度,为高校教育改革注入持续动能。
一、结构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结构化师资队伍是指在人才培养系统中,依据教育目标与产业需求,系统构建以高校教师、企业技术人才、行业专家为主体,形成多元、梯队、复合的教师群体。其核心理念是通过不同背景、不同职能、不同经验的教师资源有机组合,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共同发展的教学团队,提升教育质量与育人效能。从教育学视角看,教师结构优化是实现教育目标层级化、教学内容多样化和教学方式协同化的基础保障。从人力资源视角分析,结构化师资体系是实现岗位功能细化、责任明晰和能力协同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校企共建师资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并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首先,校企共建合作深度不足,多数高校与企业之间仍以短期项目合作为主,缺乏机制化、制度化的共建平台,导致教师交流频率低、资源共享不畅。其次,高校教师“学而不实”,企业人员“实而不教”,学术型教师多理论少实践,工程背景教师虽有经验但缺教学素养,难以胜任教学科研双重任务。再次,结构设计缺乏层次,教师类型单一,缺乏系统的岗位分工和能力梯队,造成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方式单一,不能有效覆盖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素养提升等多个教学目标。
三、校企共建结构化师资队伍机制的构建逻辑
构建结构化师资队伍机制需基于岗位功能分析与教育目标导向,以“共建共享、协同育人”为核心理念,推动校企双方在制度设计、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联动机制。首先,在师资来源上实现“多元主体参与”,通过高校、企业、行业协会三方共同参与师资选拔与认证,引入企业技术人员、项目工程师、行业专家等资源作为高校兼职教师,丰富教学资源结构。其次,在岗位职责分配上实现“功能层级明确”,构建基础教学、核心教学、实践指导、课程开发等多个层级的岗位体系,确保不同类型教师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在能力发展路径上推行“双向互补培养”,高校教师通过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工程能力,企业教师通过教学培训提升教育能力,形成交叉成长机制。
四、结构化师资队伍机制运行的路径与方法
为确保机制有效运行,需从组织保障、制度设计、资源整合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首先,应成立“校企共建教师发展委员会”,统筹规划教师队伍建设方向,明确各方职责与参与方式,推动共建机制制度化运行。其次,制定“双师认定标准”与“教学能力认证体系”,对企业兼职教师设定明确的教学素质要求,对高校教师实践能力进行定期考核评估,确保师资质量。再次,构建“课程共建机制”,将企业实践项目嵌入课程体系,联合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推动“教、学、做”深度融合。同时,依托企业资源建设“共享实训平台”,为教师实践提供平台支撑,提升教学适应性与行业前瞻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师徒制”和“导师团制”相结合的方式,由高校骨干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构建梯次合理、传承有序的教师发展体系。此外,推动“职称评定改革”,将企业实践、课程开发、教学效果等多维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价体系,拓宽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激发教师多元成长动力。
五、结构化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与发展展望
要确保结构化师资队伍机制的稳定运行与持续发展,需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首先,政府应出台配套政策,支持校企协同师资队伍建设,如设立专项经费、教师企业实践认定制度、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为机制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其次,高校应调整人事制度与岗位结构,鼓励企业人才“引进来”,高校教师“走出去”,建立灵活用人机制,提升师资队伍开放度与实践性。第三,强化校企协同治理体系建设,设立校企联合教研机构、产业学院等平台,实现共育人才、共研课程、共建队伍的深度融合。第四,加强数据化管理与过程监控,利用大数据分析教师教学效果与能力发展趋势,为师资结构优化与教师成长提供决策依据。未来应探索构建“师资标准 + 行业准则 + 教学认证”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推动教师能力评价从单一结果导向向多维过程导向转变。同时,应拓展结构化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领域,引入国际合作与跨界整合理念,推动师资机制向国际化、智能化与平台化发展,构建更加开放、灵活、创新的教育人才体系。
结论
校企共建结构化师资队伍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途径。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系统分析了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结构化师资的内涵、构建逻辑与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具体的构建路径与保障措施。研究表明,构建结构化师资队伍需实现主体多元、岗位分工明确、发展路径互补、制度保障健全的协同格局。未来,高校应在政策支持、机制完善与资源整合基础上,持续推动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与功能拓展,提升教师队伍服务产业、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结构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理念更新、机制重塑与文化融合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 胡浩. 校企协同背景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J]. 高教发展与评估 , 2021(4):63-69.
[2] 张建军, 何思源. 应用型高校结构化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 教师教育论坛 , 2022(10):27-33.
[3] 周新华, 李红军.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机制研究 [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 2023(3):48-54.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教育工作分会 / 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4 年度课题
课题名称: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赋能职业院校结构化师资队伍管理研究
课题编号:QGJY202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