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应用研究

作者

蒲跃华

彭州市天府路小学 610501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概念的学科,其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采用“讲解—例题—练习”的单一模式,忽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情境的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时,能有效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在模拟购物过程中进行加减法运算。这种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小学数学中存在较多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如分数、面积、体积等,学生直接理解较为困难。而生活化情境能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苹果,提问:“如果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得到多少?”通过分苹果的生活情境,学生能直观地理解“1/2”的含义,进而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

(三)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化情境教学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家里一周的用电量、用水量,或者统计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将统计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础。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导入情境,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展示超市商品的价格标签,如“笔记本3.5 元”“铅笔0.8 元”等,提问:“这些价格中的数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价格标签,引出小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二)利用生活案例讲解教学内容

在讲解教学内容时,引入生活案例能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易懂。

例如,在教学“比例”时,教师可以结合调配奶茶的生活案例,说明奶茶中牛奶和水的比例不同,味道也会不同,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自行车车架、篮球架等实例,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时间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记录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如起床时间、上学时间、吃饭时间等。在学习“长度单位”后,让学生测量家里家具的长度、宽度等。通过这些生活化的作业,学生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情境的注意事项

(一)避免情境过于复杂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避免过于复杂的情境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情境中包含过多与教学无关的信息,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二)注重情境的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

生活化情境不仅要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参与,还应具有教育性,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不能为了追求趣味性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差异

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差异,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大多数学生都熟悉的生活场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情境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情境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应遵循真实性、针对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导入、利用生活案例讲解教学内容、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等策略,将生活化情境有效应用于教学中。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情境过于复杂、注重情境的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差异等问题。通过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生活化情境的应用方式,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