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群众文化工作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作者

白书丽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妙泉镇人民政府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其效能直接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在“文化自信”战略背景下,将群众文化工作有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一、群众文化工作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一)文化聚心:增强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

群众文化工作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习俗,为居民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使分散个体在文化认同中凝聚为有机整体[1]。文化活动所创造的共同记忆与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培育居民对社区的情感连接,转变居民身份认知从“住在社区”到“属于社区”的质变过程。当社区成员拥有强烈归属感,自发维护社区秩序、参与社区事务的内生动力随之增强,从根本上改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治理,为基层社会治理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文化筑基:提升基层治理软实力

群众文化工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与公共精神,将抽象的治理理念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润物无声地塑造居民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文化所培育的公共意识、公序良俗与互助传统,构成基层治理的道德基础与情感支撑,解决单纯制度约束难以企及的治理短板。

(三)文化融合:优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群众文化工作搭建连接政府、社会组织与居民的桥梁,创造多元主体平等交流、共同参与的文化场域,突破传统治理中主体间的隔阂与壁垒。文化融合过程催生价值共识与情感共鸣,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提供思想基础与精神纽带。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展现自我、发掘潜能,逐渐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与创造者,实现基层治理力量从单一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协同的结构性变革,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

二、群众文化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措施

(一)活动引领: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活动

基层治理主体应结合本地历史文脉与民俗特色,精心策划具有地域标识度的文化品牌活动,如“邻里文化节”、“非遗进社区”、“乡村文化大舞台”等,使居民在参与中感受传统魅力 [2]。季节性文化活动可融入传统节日元素,定期组织元宵灯会、端午诗会、中秋团圆会等主题文化活动,形成社区文化活动周期表。社区可建立“文化议事会”,广泛征集居民文化需求,策划群众真正喜爱的活动内容。活动策划须突破单一娱乐功能,巧妙植入基层治理理念,如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趣味游园会,将邻里调解经验编入社区戏剧表演,让居民在欢乐氛围中自然接受治理理念。品牌活动应坚持开放性原则,拓展参与边界,鼓励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居民共同参与,通过文化交流消除隔阂,增进理解,促进社区融合。

(二)阵地支撑:完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

街道(乡镇)应构建“一核多点”文化阵地网络,以综合文化站为核心,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为补充点位,形成覆盖全域的文化服务体系。老旧小区改造中应将文化空间作为必选项,盘活闲置空间改建为“邻里会客厅”、“微型图书角”、“文艺小舞台”等便民文化设施。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应坚持“复合功能”理念,文化活动室可兼具议事厅功能,便于居民在文化氛围中讨论社区事务;图书阅览区可设置社区公告专栏,方便政策宣传与信息公示。工作人员须彻底转变“管理者”心态,以“服务者”姿态开放文化设施,简化使用手续,延长开放时间,确保居民便捷享用。文化阵地还应注重数字化升级,配备智能设备,建立社区文化云平台,实现线上预约、活动直播、资源共享等功能,满足居民多元文化需求。

(三)人才赋能:构建多层次文化队伍网络

基层组织须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文化人才队伍,招募退休教师、艺术工作者担任社区文化指导员,为居民提供专业引导。基层党组织可评选培养“文化带头人”,从热心居民中发掘具备特长人士,给予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培育民间文化领袖。社区(村)还应广泛挖掘“草根艺人”,鼓励手工艺人、民俗传承人、社区文艺能手发挥特长,组织成立文艺小分队,定期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文化人才培育需注重代际传承,设立“文化小先锋”项目,鼓励青少年参与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播,推动优秀文化基因代际传递。基层组织应为文化人才搭建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文化人才沙龙、经验分享会,促进跨领域合作;建立文化人才资源库,实现人才信息数字化管理,便于精准匹配社区文化需求,提高人才资源利用效率。

(四)机制创新:建立文化治理长效机制

基层政府需破除部门壁垒,整合文化、民政、社区建设等资源,建立“文化 + 治理”联动机制,形成推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合力[3]。街道(乡镇)可设立“文化治理专项资金”,采取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金为辅的多元筹资模式,为文化治理提供稳定经费保障。基层组织应完善社区文化共建共治机制,推行“文化议事会”制度,吸纳居民代表、文化能人、社会组织负责人共同参与文化活动规划与实施,实现决策民主化。基层组织还应探索“互联网 + 文化治理”模式,建立社区文化云平台,实现信息发布、活动报名、意见征集等功能,降低参与门槛;推行“文化积分制”,居民参与文化活动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公共服务,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结束语

群众文化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群众文化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相互赋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持久的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撑,最终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参考文献:

[1] 郑晶 .“融媒” + 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N]. 山西科技报 ,2024-01-04(B06).

[2] 燕丽芳 . 基于人民性的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评价研究 [D]. 大连理工大学 ,2022.

[3] 邱伟波 , 李鹏濠 , 李泳贤 . 基层社区文化调研报告— —以清远市城区为例 [J]. 文化学刊 ,2021,(06):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