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意象 走进诗词
许机灵
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
引言: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在古诗词中,它或是一朵飘零的花,或是一轮皎洁的月,或是一阵萧瑟的风,看似简单的物象,却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思考。它可以是游子心中那轮寄托着乡愁的明月,照亮了漂泊的旅途;也可以是闺中少妇窗前那株摇曳的芭蕉,诉说着无尽的相思之苦。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在品味物象的同时,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波澜。
一、高中古诗词现状
(一)学生兴趣缺失
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面临严峻挑战:约 45% 的学生直言古诗词“晦涩难懂且缺乏实用价值”,课堂互动中常现沉默与走神现象,对《离骚》《赤壁赋》等经典篇目缺乏主动探究热情。多数学生仅以应试为目标机械背诵,难以通过诗词感悟文化基因,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危机。
(二)教学方法滞后
在当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仍习惯于采用“字字落实”的翻译法,将诗词拆解为字词释义的简单堆砌,却忽视了诗词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意蕴,使得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意思,难以触及诗词的灵魂。同时,教学重心过度偏向知识点记忆与答题技巧训练,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被严重边缘化。此外,一些课堂过度依赖多媒体,形式上的花哨掩盖了内容的深度,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难以真正沉浸于诗词的世界。
(三)文化隔阂加剧
在互联网时代,语言演变速度显著加快,网络用语、流行词汇层出不穷,而古今语义的差异愈发凸显,这给高中古诗词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以《离骚》等楚辞作品为例,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僻字词以及蕴含的复杂情感与深刻哲理,与学生日常接触的语言环境大相径庭。内容晦涩难懂,形式又极为陌生,使得学生常将其视为难以攻克的“天书”,理解起来困难重重。
二、高中古诗词意象的实践策略
(一)情境还原,唤醒意象感知
在教学《声声慢·寻寻觅觅》时,教师以“梧桐更兼细雨”这一经典意象为突破口,精心创设沉浸式情境,引领学生穿越时空,触摸词人李清照的内心世界。课堂上,多媒体设备奏响雨打梧桐的淅沥之音,搭配着黄叶在秋风中飘零的动态画面,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教师引导学生轻轻闭上双眼,静心聆听雨声的节奏,仿佛置身于词人独坐的窗前,感受那份无人诉说的孤寂。在这样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学生结合李清照晚年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人生境遇,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梧桐”这一意象所象征的凄凉与哀伤,“细雨”所隐喻的绵长愁绪。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初步感知到意象在诗词中强大的抒情功能,它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词人情感的寄托与宣泄,为后续深入理解整首词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魅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对比辨析,深挖意象内涵
在古诗词意象教学的探索中,教师以“柳”这一经典意象为切入点,选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与柳永《雨霖铃》中的“柳”进行深度对比,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理解意象多元性的新窗。王维笔下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以青翠欲滴的柳色、清新明丽的画面,与即将到来的离别形成强烈反差,反衬出离人心中难以言说的哀愁。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以残败的柳枝、清冷的晓风、孤寂的残月,共同勾勒出一幅凄清哀婉的送别图景,残柳成为渲染氛围、深化情感的关键元素。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种差异,教师精心设计表格,从“柳”的形态、时间、环境三个维度进行梳理。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因形态、时间、环境的变化,承载了截然不同的情感内涵。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突破了对意象的刻板认知,更激发了他们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与深入探究的欲望,为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意象重组,激发创作思维
在学习《沁园春·长沙》后,教师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意象重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经典意象与自身生活体验深度融合,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诗篇。活动中,学生以“鹰”“鱼”“万山”“层林”等意象为灵感源泉,结合个人成长历程、梦想追求与现实挑战,展开了一场思维的碰撞与情感的抒发。有学生以“鹰”自喻,写道:“我愿做那搏击长空的鹰,撕开雾霾的幕布,让阳光穿透阴霾,照亮前行的道路。”又有学生以“鱼”为引,抒发坚韧不拔之志:“我愿做那逆流而上的鱼,冲破冰封的桎梏,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游向心中的海洋。”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学生对原词意象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他们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风貌。通过意象的创造性重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创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跨媒介融合,拓展意象边界
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巧妙引入当代画家吴冠中的水墨作品《秋韵》,为学生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审美桥梁。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中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的构图布局与色彩运用,发现吴冠中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赋予了这些意象新的生命力。枯藤在画中化作蜿蜒扭曲的线条,不仅勾勒出秋日的萧瑟,更强化了生命的苍劲感;昏鸦则通过巧妙的留白手法,在空旷的天际间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深远的意境。通过对比元曲与水墨画在意象表达上的异同,学生深刻体会到不同艺术形式在传达情感与意境时的独特魅力。这种跨媒介的意象解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更帮助他们从多个维度构建起对诗词意象的深刻理解,使《天净沙·秋思》中的秋日愁绪与人生感慨,在学生的心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审美之花。
结语:
意象教学需突破传统解读框架,通过情境唤醒、对比辨析、创作实践与跨媒介融合,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当学生能在“大漠孤烟”中读出家国情怀,在“杨柳依依”中品出生命哲思,古诗词的审美价值才能真正内化为文化基因,滋养其精神成长。
参考文献:
[1] 蒋春红 .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融入审美教育策略研讨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12):62-64.
[2] 高沛松 . 期待视野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J]. 汉字文化 ,2024,(20):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