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赣剧唱腔数据库应用及建设问题摭谈

作者

龙朝明

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赣剧唱腔和川剧、湘剧为我国三大声腔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在前期通过梳理有关赣剧唱腔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赣剧唱腔数据库建设的应用,并阐释赣剧唱腔数据库建设的内涵,分析赣剧唱腔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赣剧唱腔数据库建设瓶颈的解决措施。

一、赣剧唱腔数据库的应用

1. 赣剧唱腔数据库的数字化。专业人员对赣剧唱腔的信息转化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在将这些数字、数据进行专业的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赣剧唱腔数据,为以后赣剧唱腔的资料查询和学习提供了便利,也对赣剧唱腔的传承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2. 赣剧唱腔数据库的信息化。将所有有关赣剧唱腔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归纳分析,整合了所有的有用信息,提高了数字化的效率和质量,海量的赣剧唱腔资料数字化后,为以后对赣剧唱腔做深入研究的人们,提供了提供参考指标,为赣剧唱腔的研究打下基础。3. 赣剧唱腔数据库的智能化。将赣剧唱腔数据库与现代高速发展的智能结合起来,这样大大加强了赣剧唱腔的宣传,也便于用户从不同的智能去了解赣剧唱腔,而且用户也不用重复查寻,可以凭借自己的查寻工作需求驱动,还能为用户屏蔽一些不合理的信息,从而提高用户对赣剧唱腔的认知及学习。4. 赣剧唱腔数据库的实用性。在为建设之前,赣剧唱腔的数据都是处于比较分散的一种状态,不同用户或者同一用户在不同网站下搜索的赣剧唱腔的数据是毫无关联的,数据库建设完成之后,利用赣剧唱腔数据库可以对赣剧唱腔的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从而使数据连接,增强了数据库的实用功能。5. 赣剧唱腔数据库的共享性。数据共享包含所有用户都可同是获取赣剧唱腔数据库的各种数据,也表示所有用户可以用各种方式通过接口使用赣剧唱腔数据库,从而实现数据的共享。6. 赣剧唱腔数据库的开放性。开发的赣剧唱腔数据库不仅为专业人员的研究提供了便利,也为一些想要了解赣剧唱腔的非专业用户提供便利,为以后的传承提供有利的优势,大大的提高了赣剧唱腔数据库的使用率。7. 赣剧唱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可维护性。赣剧唱腔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包括安全性控制、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从而在同一时间周期内,允许实现对数据的多次、多维访问。

二、赣剧唱腔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案例法、文献法对赣剧唱腔数据库进行整理之后,从中得出了许多的不足,如数据库建设经费不足、缺乏专业数据库建设队伍、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共享力度不够,缺乏合作意识、赣剧唱腔保护意识薄弱。

(一)数据库建设经费不足

赣剧唱腔数据库的建设,是以数字技术扫描、编目、保存为基础的赣剧演唱艺术,通过计算机技术,方便快捷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就当前而言,要实现赣剧的全部音乐文化传承的数字化,仍有大量的经费不足,例如:购置数码器材(磁盘阵列系统、采编系统、互借系统);(如:防火墙等)及部分(图书馆藏书、图片、音像等)的著作权,需要的设备非常之多,这些都是需要投入相当可观的资金。还有就是数据库里面不仅有赣剧唱腔的文献,还有许多关于赣剧唱腔的视频,一个视频就有三至四分钟,那么许多视频结合起来,就是相当大的一个数字,这就需要一个质量和内存都要相当大的硬件,也需要大笔资金。

(二)缺乏专业数据库建设队

赣剧唱腔资料库的建设,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专业人才队伍,一支数字化的技术队伍。这样的建设队伍,目前在江西省的市、县级地区文化部门中还比较缺乏。赣剧唱腔数据库建设在地方和基层都缺乏专业团队,成为了制约各类非遗数据库建设工作在各地区展开的主要困难。

(三)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目前,江西省县级地区已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均由不同地区的文化部门在各自的系统平台上进行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数据格式不一。具体来说,有各种索引系统、检索系统和基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操作系统,它们具有不同的数据库格式和字段。对数据的索引、排序和检索点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导致数据库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差,对原始数据的处理不完整、不准确、不规范、不一致,影响数据的共享。

(四)共享力度不够,缺乏合作意识

建设赣剧唱腔数据库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当地政府与赣剧唱腔数据库建设团队密切合作。过去,数据库建设团队只依靠自己,忽视了单位间的配合,这容易出现数据缺失或重复建设的现象。数据库建设缺乏必要的沟通,也导致了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重复建设。本地数据库构建的赣剧唱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服务对象仅限于区域内用户,不方便其他用户使用,不利于资源共享,还有各个不同区域的研究人员对赣剧唱腔的认识度都有一定的偏差,这就导致了人员在合作的时候会产生误解,从而使合作的意识越来越薄弱。甚至还有些地区的团队因为自己手上的资源比较丰富,不愿分享,缺乏合作意识,这也是影响共享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赣剧唱腔保护意识薄弱

赣剧目前的群众基础还显得薄弱,特别是许多年轻人对赣剧唱腔缺乏兴趣。年轻人主要还是以唱流行歌曲为主。另外,政府层面还需加强对戏曲文化的宣传和引导,培育更广泛的戏曲爱好者。再次,应当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培养青年后备人才,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中来,提高大众的兴趣,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基础。

三、赣剧唱腔数据库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从前文对赣剧唱腔数据库数据建设的瓶颈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出解决措施,如调动政府和社会资源,多渠道筹经费、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统一数据库建设标准及其规范、开创资源共享,增强合作意识、加强群众 和社会团体对赣剧唱腔的保护意识。

(一)调动政府和社会资源,多渠道筹措经费

政府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如: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社会人士捐赠、旅游财产收入,这三个渠道要作为赣剧唱腔资料库建设的主要渠道和资金管理渠道,为赣剧唱腔数字化建设和日常维护提供资金支持。在资金管理上,更应注意两点:一是分析赣剧唱腔资料库对现有资金来源渠道的建设情况,每年都要对现有资金来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趋势分析,找出现有资金来源的构成;二是对资料库建设和管理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将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定期通过媒体、网站等对资金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布,提高资金在赣剧唱腔数据库建设中的使用效益,增强资金捐赠方对使用的信任度。这将强化政府、社会人士、赣剧唱腔资料库建设单位等多方的认同,使得后续政府财政支持、社会人士捐助、赣剧唱腔资料库建设单位等多方资金的高效使用,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利用。

(二)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

赣剧唱数据库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通过对赣剧唱腔数据库建设的调查发现,要建设一个高质量的赣剧唱腔数据库,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现有的文化部门工作人员,比较难以达到这方面的工作要求。为此,文化和旅游部门可通过采用分级负责的培训体系,运用集中培训、实地培训、线上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要求省、市、县从事赣剧表演、保护和服务的相关人员参加。现有赣剧的工作人员也可以进入高校的赣剧唱腔研究中心进行学习。各地区也可针对地方赣剧唱腔资料库建设的实际需要,提供工作编制、招聘建设地方赣剧唱腔资料库专门人才。对于在地方赣剧唱腔资料库建设中做出贡献的体制外人才,各地区也可对其进行表彰、建档,以充实赣剧数据库的相关人才。

(三)统一数据库建设标准及其规范

统一数据库建设标准,使数据库具有开放性、共享性,是构建数据库坚持标准规范及原则。如:以全新的管理理念、技术手段,高效丰富的文献资源,通过整合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模式,构建资源联合保障体系。以赣剧唱腔资料库建设为核心,做到共建、共通、共享信息资源。赣剧唱腔数据库的建设以发挥最大的公益价值和社会效益为宗旨,根据社会发展,对戏曲类文献的需求,从书刊、音像资料和数据库资料中,系统地摘取古籍善本、珍贵乐谱、音频视频等相关资料。通过深度标引、叙说,用信息重组的手法来标定其价值,建设多层、全面立体的赣剧数据库。

(四)开放资源共享,增强合作意识

赣剧唱腔资源以多种形式分散在广泛地区,包括江西省意外的地方,如安徽、湖北、湖南等,必须由专人多渠道进行调查、统计、编目、整理、储存。仅靠一个部门或机构的力量,要建立一个全面、立体、丰富赣剧唱腔数据库是远远不够的。要打破单位局限,与地方图书馆、文化馆、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数据库建设专门机构,指派专业人员管理协调,实现人、物、财优势互补。赣剧唱腔数据库是赣剧研究、传承、传播的重要平台。赣剧唱腔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储存和珍贵的资料。

(五)强化群众和社会团体对赣剧唱腔的保护意识

1. 强化责任意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抢救、保护和传承赣剧唱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主导作用,亦是相关部门履行相关职能的重要彰显;第二、以文化部门为主导,制定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第三、充分融合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研究机构等各方力量,一起推动赣剧的保活工作;第四、加大对赣剧唱腔的保护力度,积极倡导个人、组织、及社会团体等共同加入,实现赣剧的活态保护。

2.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保护意识

社会公众既是赣剧的创造者、传承者,同时也是赣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保护赣剧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应使大众养成对赣剧为代表的非遗自觉保护意识,并落实到行动。具体可从四方面展开:一是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做好宣传,形成保护赣剧的良好氛围;二是可以借助传统板报、厨窗、展板等途径,举办关于赣剧唱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大众的保护意识;三是引导赣剧进校园,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四是利用重大节日,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使更多人认识赣剧的魅力。

3. 凸显赣剧非遗传承人在赣剧保护中的作用

赣剧的非遗传承人普遍年龄较大,年轻的较少,甚至面临传承困难的迫切窘境。要及时对年轻一代的赣剧传承人进行专项扶持,通过举办赣剧唱腔的专项培训班,赣剧展示和交流活动等,构建赣剧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机制,以尽可能拓展传承的范围与途径,收徒传艺,培养新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

[1] 胡晓东 , 艾文婷 . 非遗传承人群体生命史的学术张力—基于数位赣剧传承人口述史的再研究 [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

刊 ,2024,16(05):131-142+156.

[2] 陈建军, 陶贞安. 国家市民精英: 多重话语下的赣剧移植[J].

戏剧文学 ,2011,(09):70-73.

[3] 董燕 . 赣剧音乐 : 江西戏剧音乐文化的经典 [J]. 艺术百

家 ,2010,26(S2):338-340+257.

作者简介:龙朝明(1984-),男, 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授,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2024 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传统音

乐理论。

项目基金:本文为2022 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项目《赣剧唱腔的口述史采集整理及数据库建设》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2YS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