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传承视角下沧州大运河文化IP 形象设计与应用研究

作者

王金平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 河北 沧州 061099

一、文化根基扎实,形象构建精准

市大运河文化IP 形象构建的第一要务是深入挖掘其文化根基,打造精准且富有张力的视觉识别系统。大运河沿线散布着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武术、泊头吹歌、剪纸技艺、木版年画等。这些非遗项目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谱系与精神图谱。它们不仅是传统生活方式的艺术结晶,也是区域记忆的重要载体。设计过程中要有系统性的文化解码路径作支撑,重视符号提炼与图形逻辑的统一。在视觉呈现方面,可以引入符号学、文化学、设计心理学等跨学科理论,以“非遗元素 + 地域语汇”作为设计方法论,提炼出大运河文化 IP 形象的关键视觉母体,如船、桥、水纹、仓储、武术动作等。再融合传统工艺的表现手法,用扁平化、模块化或者动态演绎的方式来加强视觉语言的适配性。要防止“符号堆砌”“伪传统”等浅层次处理,形成有文化温度、视觉美感和历史张力的形象体系。在人物 IP 的设计上可以融合历史人物、传说角色、非遗技艺代表性人物形象,使他们成为现代传播语境里有亲和力、有记忆点的角色原型,塑造起完整的角色设定、行为逻辑和叙事背景,结合面部特征、服饰细节、动作语义的精确设计,保证形象带着清晰的文化编码和情感联系,加强其在多媒体传播和用户共鸣中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二、表达语境融合,传播机制创新

目前的媒介环境是短视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等多平台并存的状态,传统文化表达面临着语言转译和用户认知重塑的双重难题。大运河文化 IP 在传播机制构建上要重视“场景 - 情感 - 内容”三位一体的协同策略,使非遗文化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演绎,融入当代语境、添加互动属性、加强情境体验。大运河文化 IP 要从内容入手,依据目标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构建图文、动画、视频、游戏等多种形态的传播内容。比如围绕人物IP 展开一系列短视频制作,运用叙事短剧、历史科普、技艺展示等形式讲述 IP 背后的故事,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虚拟 IP 主播或者互动角色,实现与用户的情感交流及文化教育。要利用平台算法机制的助推作用,在内容推送、话题运营、用户画像精准匹配等方面做精细运作,打破单一静态形象的固化思维,设计多版本形象体系,包含静态图形、动态形象、表情包、声音元素等,让 IP 具有较好的跨平台适配性和互动性。打造“传播内容 + 传播渠道 + 传播反馈”闭环系统,将非遗文化融入用户的数字生活日常,使之成为公共文化认知和情感归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创路径清晰,产品逻辑严谨

大运河文化 IP 的文创应用应基于科学的产品逻辑与明确的消费路径,实现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双向转化。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应摒弃“图案复制型”的思维模式,转而关注用户需求、使用场景和文化叙事的系统契合。按照文创产品的不同属性,可以将其分为功能类、体验类、收藏类和教育类这四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各自对应的消费人群和市场渠道。比如,在功能类产品中,可以开发带有武术元素的运动装备、文具礼品,或者以运河航运元素为灵感设计便携收纳工具等等。在体验类产品方面,可以联手非遗传承人开发体验工作坊套件,让使用者亲身体验剪纸、年画、吹糖等技艺的再现过程,提升沉浸感和参与感。在收藏类产品上,可以开发限量典藏款IP 手办、数字藏品NFT 之类的产品,利用文化上的稀缺性激发用户的收藏和转发欲望。教育类产品方面,可以把 IP 形象融入到亲子读物、互动读物、在线课程等内容中,完成文化教育和儿童启蒙的对接。产品设计时要以文化元素作为核心动力源,加强叙述路线,通过包装系统、使用说明、产品故事卡这些环节形成完整的文化消费链路,而且在渠道分发上可以采取“线上商城 + 线下文旅点 + 跨界联名”的形式,加大产品的曝光度和转化率。在品牌经营方面形成“主 IP+ 子系列 + 合作款”的模式,不断更新产品内容和风格,做到从单个产品输出到品牌生态系统塑造的系统升级。

四、场域系统拓展,活态传承落地

在非遗传承视角下推动大运河文化 IP 的活化应用,要立足于多场域构建,拓宽文化 IP 的现实交互空间,做到线上流传与线下体验的有机结合。文化 IP 不能只局限在流传载体的形象输出上,更要融入到城市空间、教育体系、旅游线路以及社区生活之中,营造具有实体触感和情感温度的文化生态系统。在线下场景创建的时候,可以将 IP 形象拓展为城市景观要素,规划雕塑装置、导视系统、公共交通视觉系统等,使其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在教育场域中,可以开发出 IP 引导下的教学内容,诸如校本课程、创客活动、研学旅行项目等,从而让青少年在互动中认识并传承非遗文化。在旅游服务系统方面,可以按照运河旅游路线规划,设计出以 IP 为线索的沉浸式体验路线,如“运河文化地图打卡”、“非遗体验小剧场”等。在社区生活中,借助社区文化中心、非遗传承所等平台,推动 IP 融入日常社交活动和节庆仪式,提升居民的文化归属感和传承意识。还要重视智慧文旅平台创建,将 IP 形象融入数字导览、AR 互动、数字文博系统等这些应用中,形成多维度的信息接入体系,做到文化场景的深入可视化与可交互。场域系统的扩充不但能改善 IP 的现实接触能力,而且可以推动非遗文化在当下表达时的功能重塑,让其不再走静态展示的博物馆道路,而是迈入社会生活中的活态传承轨道,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绽放出新的文化活力。

五、结束语

大运河文化 IP 形象设计应以非遗传承为基础,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现代传播的融合表达,塑造出具有审美价值和传播力的视觉体系。在实际应用中,要加大场景化实践力度,做好产业化布局工作,促使 IP 形象在教育、文旅、文创等领域实现落地与拓展。用创新设计激活传统文化,借助系统思维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为大运河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当代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笑言 , 郭晓月 . 文化自信视角下大运河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路径研究 [J]. 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24, 36 (02): 17-22.

[2] 张雅洁 , 马英新 . “ 大运河文化景观带” 语言景观调查 [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 2024, (03): 14- 16.

[3] 邢阳阳 , 马旭峰 , 齐瑞璇 , 等 . 智能城市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城市美丽幸福对策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 (05): 214- 216.

[4] 姚小菲, 袁媛. 大运河文化传播现状分析及创新路径——以大运河段为例 [J]. 传播与版权 , 2024, (03): 83- 85.

作者简介:王金平(1985—),女,汉族 , 省唐山市,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课题项目:2025 年市科学技术协会项目《非遗传承视角下大运河文化IP 形象设计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CZKX 202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