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做到高效减负

作者

石龙

昆山市花桥集善小学

关键字: 双减 小学语文课堂 高效减负

一、重塑教学理念:从“知识灌输”到“素养导向”的转变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减负”与“提质”并重,其本质是对教育生态的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减负,首要任务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从“知识灌输”转向“素养导向”。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知识点覆盖”为核心目标,课堂上充斥着“字词解释—段落分析—中心思想归纳”的固定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与深度思考的机会。这种模式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如大量重复抄写、机械背诵),更导致语文学习与生活脱节,学生难以形成真正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会要求学生逐句翻译文言文、背诵全文,并反复抄写生字词。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但忽略了文本背后的文化价值与语言魅力。学生可能记住了“诸葛亮”“周瑜”等人物名字,却无法理解“智谋”“团队协作”等人文内涵;可能熟练运用“草船借箭”的典故,却难以将其转化为生活中的语言表达。

理念转变的关键在于教师需明确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以《草船借箭》为例,教师可将教学重点从“背诵全文”调整为“分析诸葛亮的智谋如何体现语言艺术”,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中的逻辑性(如诸葛亮如何用“大雾天气”化解周瑜的刁难)、文化内涵(如“借”字背后体现的中国传统智慧),并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会文本魅力。这种转变不仅减少了机械训练,更通过深度学习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了“减负”与“增效”的统一。

二、优化课堂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

课堂结构是影响教学效率的核心因素。“双减”政策要求课堂“提质”,而提质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有效性”——学生是否在单位时间内获得了真实的成长。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模式占据主导,学生缺乏参与感与获得感,课堂效率难以保障。优化课堂结构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互动式教学激发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

以《观潮》一课的教学为例,传统课堂可能分为“导入—生字词讲解—课文朗读—段落分析—总结”五个环节,教师主导讲解,学生被动记录。优化后的课堂可采用“情境导入—小组探究—朗读展示—总结提升”的结构:

1.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潮水的变化(如“潮头如白马奔腾”“潮水退去后江面恢复平静”),并提问“你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2. 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观察组”“语言组”“文化组”,分别探究课文中的观察方法(如“远—近—近”的视角变化)、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文化内涵(如“观潮”习俗的历史背景)。每个小组需完成一份“探究报告”,并准备在全班分享。

3. 朗读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课文中描写潮水的段落(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进行朗读表演。通过声音的起伏、语速的变化,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文字的节奏与画面感,教师则从“讲解者”转变为“指导者”,帮助学生调整朗读技巧。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提炼观察方法(如“按时间顺序描写动态变化”)、语言技巧(如“比喻使描述更生动”),并延伸讨论“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如“雷雨”“日出”),将课堂学习与生活经验连接。

这种互动式结构显著提升了课堂效率: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通过探究、展示等活动深化理解;教师减少冗长讲解,将时间留给学生实践,避免了“满堂灌”导致的课堂低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了成就感,学习兴趣与效率同步提升。

三、创新作业设计:从“机械重复”到“实践赋能”的转型

作业是“双减”政策关注的重点领域。传统语文作业以“抄写生字词”“背诵课文”“完成练习册”为主,存在“量大质低”的问题:学生需反复抄写相同内容,既耗费时间又易产生厌学情绪;练习册题目多为固定题型,缺乏思维挑战,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创新作业设计需遵循“减量不减质、增效不增负”的原则,将作业从“知识巩固”转向“能力提升”与“实践赋能”。以《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传统作业可能要求学生抄写“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等描写句 10 遍,并完成练习册上的填空题。创新后的作业可设计为“观察任务 + 创作任务”:

1. 观察任务:学生在课后观察小区或校园内的爬山虎,记录其生长状态(如“触着墙的脚颜色是否变灰?”“未触墙的脚如何变化?”)。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真实世界连接,加深对“爬山虎脚的作用”的理解。

2. 创作任务:学生以“小科学家”身份撰写一篇《爬山虎的秘密》观察日记,要求使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方法(如比喻、拟人),并加入自己的发现(如“爬山虎的脚会自动脱落”)。教师提供“观察日记模板”,引导学生从“记录现象”到“分析原因”(如“为什么触着墙的脚颜色会变化?”)。

这种作业设计的优势在于:一是减少机械重复,学生只需完成一次观察与创作,避免了大量抄写;二是提升实践能力,学生在观察中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在创作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三是增强学习兴趣,作业不再是“负担”,而是“探索世界”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作业与课堂学习形成闭环——课堂上学习观察方法,课后实践观察;课堂上分析语言特色,作业中运用语言技巧,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四、完善家校协同:构建“减负增效”的教育共同体

“双减”政策的落地需要家校协同支持。部分家长因担心“减负”会影响升学竞争力,仍倾向于通过“课外补习”“额外练习”等方式增加学生负担,甚至要求教师“布置更多作业”。这种认知偏差会削弱课堂减负效果,因此需完善家校协同机制,构建“减负增效”的教育共同体。

以《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教师可在课后通过家长群发布“亲子阅读倡议”:建议家长与孩子共读课文,讨论“你最想在祖父的园子里做什么?”并鼓励孩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述自己的理想花园。同时,教师可定期分享“高效学习策略”,如“阅读时先看插图猜内容”“写作前先列提纲”“遇到生字词用‘查字典—组词—造句’三步法”,帮助家长科学辅导,避免“盲目加压”。

此外,学校可开展“家长课堂”活动,邀请语文教师讲解“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课堂减负的意义”,并通过案例展示(如“某学生通过观察日记提升写作能力”“某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增强阅读理解”),让家长直观感受减负后的学习效果。当家长理解“减负不是降低要求,而是优化学习方式”时,家校协同才能真正形成合力,为学生营造“轻负担、高质量”的学习环境。

五. 结论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课堂高效减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教学理念、课堂结构、作业设计与家校协同的协同推进。教师需从“知识灌输”转向“素养导向”,设计互动式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性;作业需从“机械重复”转向“实践赋能”,通过观察、创作等任务提升综合能力;家校需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育人”,共同营造支持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平衡,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自信的成长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