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困境与突破

作者

卢存洪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初级中学 513227

引言

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我国,由于家长的缺失,家庭监护缺失,亲情交流中断,使得农村初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遇到了空前的现实困境。学生厌学、纪律松弛、网络成瘾、人际交往障碍等现象的频繁发生,对其个体的发展和将来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同时也给农村学校管理、教育生态甚至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了隐患。研究表明,长期不回家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现不良的表现,而且他们的行为也有很大的危险。

一、农村中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困境

我国农村初中留守幼儿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困境,不是单个原因造成的,它是由家庭监护失效、学校教育乏力和学生个人精神不平衡这三种情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种“空心化”现象,并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关键。由于家长的缺失,在最需要感情帮助与指导的青少年阶段,出现了“感情连接的断裂”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手机或者是视频聊天,很难代替每天的相伴和交流。学生在情绪上处于“饥饿”的状况,是造成他们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最根本原因,也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最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在我国,教师队伍相对紧张,教师工作负荷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课堂上有大量的“留守儿童”,老师经常要做很多事情,很难在“一对一”的精细化管理、个性化的辅导以及深入的精神交流等方面下功夫,致使关怀的方式经常沦为走过场。受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学生很可能会养成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学习方面,主要体现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及时或抄袭,缺乏学习目的与动机;在日常生活方面,主要体现在作息不规律,过度沉溺于手机与网络游戏,自理能力不足;在纪律方面,主要体现在纪律意识淡薄,容易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出现撒谎和翘课的现象。

二、农村中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突破路径

(一)重构家庭教育

家庭是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即使父母远行,家庭教育的责任亦不可推卸。关键在于创新教育模式,实现从简单的“远程遥控”到高质量“情感在场”的转变。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向外出务工父母强调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下的法定主体责任。引导他们摒弃“挣钱 Σ=Σ 尽责”的单一观念,深刻认识到亲情陪伴和行为引导对孩子青春期成长的不可替代性。同时,指导父母转变沟通方式,从“考了多少分?”“听不听话?”的查问式沟通,转向“今天在学校开心吗?”“最近有什么烦心事?”的关怀式沟通,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高质量的“云陪伴”。针对祖辈监护能力不足的现状,可由学校或社区牵头,定期为他们举办简单易懂的培训班。内容应聚焦于实际操作,如:如何识别孩子情绪低落的信号、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有效沟通、如何配合学校检查作业、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等。同时,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家校社联系卡”,明确班主任、监护人、社区网格员的联系方式,形成一个快速响应的微型支持网络。

(二)深化学校教育

学校要对留守子女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并对其进行“一人一档”的详细记录,除基础资料外,还应该对家庭状况、监护人联系方式、学生性格特征、行为表现、心理状况、兴趣特长等方面进行调查,并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地进行更新。为此,我们将充分实施“ 的“师徒”关系,即每个老师都要当多个“代理家长”,并通过定期谈心、学习辅导、家庭(或电视)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干预问题。根据农村留守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主题化和活动化的道德教育。如:以“我的前途由我自己决定”为主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针对“怎样与家庭成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对其进行情绪性的教学,以弥补其与家庭的矛盾;以 " 我的情感我来控制 " 为主题,进行精神卫生教育,提高学生的情绪调控水平。在此期间,要强化校园内的精神支援体系,建立温暖的谘询厅,并配置专职或受过训练的专职心理老师,以个别及小组为学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支援。要努力营造一种富有人性化的校园氛围。针对寄宿中学,应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宿舍家庭”环境。利用假期,利用集体生日会、运动会、户外实践等形式,为留守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集体生活,用集体的温馨来补偿家庭的缺乏。通过各种社团活动,艺术节,技能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展示自己的价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个群体。

(三)整合社会支持

政府要充分贯彻《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保证残疾人家庭在资金、人员、场地等方面得到切实的保证。与此同时,还将把大城市的优秀心理健康课程、名师讲座、兴趣课程等资源,通过“互联网 + 教育”等方式,向农村小学输送,缩短教学水平。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推动和扶持社区工作服务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走进农村,对他们进行个案干预、家庭治疗和群体心理咨询。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退休教师、企业职工等的广泛招聘和系统培训,为他们的学习辅导、兴趣陪伴和情绪上的帮助,使之成为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学的有效补充。

结语

总之,从长远来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造更多使家庭得以团聚的条件。然而,在这一宏大目标实现之前,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体系,是我们当前最现实、最紧迫,也是对数千万孩子未来最负责任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田晓琴 .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0,(11):185.

[2] 郑耀团 .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管理分析 [J]. 新课程( 上 ),2019,(12):310.

[3] 马斌 , 高雪梅 .“ 留守儿童”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与对策 [J].中学课程辅导 ( 教师通讯 ),2019,(0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