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视域下自主游戏深度实践研究
温都日玛
伊金霍洛旗教育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引言:
党的二十大强调“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作为核心指标。伊金霍洛旗聚焦“幸福教育”品牌建设,全域推动自主游戏实践,全面保障城乡保教质量提升。当前,城乡园存在资源配置不均、教师能力差异等问题,探索科学可推广的教学方法,成为落实政策、回应需求的关键。
一、理论基础与政策导向
(一)自主游戏的教育价值再认识自主游戏是幼儿建构认知的核心途径,理论根基包括:
建构主义学习观(皮亚杰、维果茨基):幼儿在探索中重组经验、生成意义;
《评估指南》实践导向:保证游戏时间,支持试错、重复等探究行为,优先关注师幼互动质量;
“幸福教育”核心理念: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通过自主游戏城乡一体化实践研究,不断优化一日生活、强化队伍建设、深化协同育人,打造“幼儿幸福成长,教师幸福从教,家长幸福参与”的学前教育生态。
聚焦安吉游戏理念的本土化解读
1. 师资能力革命:通过“培训 + 阅读 + 教研 + 实践 + 课题”五维项目,推动教师向“研究型”转型,培育“懂儿童、会观察、善支持”的专业能力,从“游戏导演”转向“敏锐观察者”和“反思性实践者”。
2. 环境与材料升级:结合城乡实际投放低结构与智能材料,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真实环境挑战,利用自然地形(沙地、草坡)、生活材料(木箱、绳索)创设可探索、有风险的学习环境。
3. 游戏质量攻坚:研究作息、空间、材料、观察等要素,构建本土化经验体系。做到儿童权利本位,赋予幼儿游戏自主权,保障其选择材料、伙伴、玩法的自由。
二、实践创新:城乡一体化推进自主游戏深化路径
(一)师资赋能:构建“研训一体”的专业成长生态
目前幼儿园教师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课程,无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教师的需求。培训方式单一,多以讲座和理论讲解为主,缺乏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导致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此外,培训评估体系不完善,难以准确衡量培训效果,无法为后续培训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改进依据。因此与第三方签订为期三年的“研训一体”专业化系统培训项目。
1. 分层培训精准化
理念筑基:围绕《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开展“系统培训 + 深度阅读 + 高效教研 + 实践 + 课题”模式,组织园长、骨干教师开展外出专题集中培训与名园跟岗实践学习,邀请专家入园观摩评价 + 导师追踪指导。
能力深耕:聚焦游戏观察、班级管理、家园沟通短板,采用“半日观摩 + 案例诊断 + 现场教研”模式。(如结合《评估指南》中师幼互动的关键指标加以提炼、总结,重新审视教育行为,尊重并回应幼儿,追随幼儿的步伐,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和幼儿一起成长,全面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链接游戏现场分析沙水区冲突视频,制定指导策略。)
2. 教研共同体联动
城乡教研联盟:以“课改核心组”为枢纽,推动城乡园结对帮扶帮扶共同体,组建了“支持性环境与高质量游戏研究核心组”、“户外大课堂研究核心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核心组”“科学观察与有效支持研究核心组”等教研联盟,开展跨园主题教研,(如为充分认识游戏分享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游戏分享促进幼儿经验的提升、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动教师在游戏分享环节中专业能力的提升开展“儿童视角解读游戏分享”主题教研活动),共享城镇经验,破解乡村难题,做好辐射引领。
园本教研实效化:围绕“游戏分享有效性”“材料收纳创新”“追踪观察策略”等真问题,每周开展园级研讨,形成《伊旗游戏观察指导手册》(初稿)。(如幼儿园日常教研四部曲:发现问题,研有准备;借助案例,回放现场;深度对话,梳理经验;现场练兵,回班检验,管理者和教研负责人要继续关注后续的落实成效,梳理有效策略。)
(二)游戏提质:聚焦关键要素的系统优化
1. 时空解绑与弹性管理
推行“ 1+N+1 ”时间模式:每日 1 小时连续自主游戏,N 为碎片化游戏补充,每日最少一次游戏表征记录,不断优化生活活动中的消极等待时间,减少教师发出的活动次数。
空间拓展:从“标准化”到“生态化”,自然野趣空间改造。
城镇园:改造硬化场地种草植树,增设沙水综合体、添加可移动攀爬架。(案例:第七幼儿园自制可移动上肢运动训练架“太空隧道”)
乡村园:整合林地、山坡打造“泥巴工坊”“游戏乐园”(案例:伊金霍洛镇蒙古族幼儿园将自然沙坡改造为游戏区)。
2.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与智能化
基础层:自然材料(松果、黏土)、废旧物(纸箱、布料),生活用品(豆类)小班占 30% 、中班 50% 、大班 70% ,满足创造性表达;
升级层:通过绘本、名画等拓展经验(每日分享绘本,每周精读 1本),试点园引入AI 积木、编程机器人等科技材料;
共享机制:建立旗级“游戏材料云库”,实现城乡材料漂流(如城镇管道材料支援乡村园)。
3. 观察支持的深度转型
工具革新:用“游戏故事 + 二维码电子档案”记录过程,动态追踪发展(如幼儿用传感器搭建“自动灌溉装置”案例);
支持策略:推广“最小干预”原则,通过开放性提问(“怎么解决运水漏水问题?”)或投放新材料引发深度学习。
(三)协同育人:构建“家园社共
1. 家长理念更新与资源激活
普及游戏价值:通过家长学校、公众号“每日游戏故事”,转变“重知识轻游戏”观念;
资源众筹:发动家长收集材料(如乡村家长提供玉米),邀请专业人士进园指导(木工爸爸教搭建、物理老师讲电路原理);
阅读联盟:推动家庭“一平方米图书角”,联动园所阅读活动与亲子阅读。
2. 社区资源教育化转化
场馆联动:利用社区博物馆开展“小小非遗传承人”体验营,图书馆组织绘本戏剧创编,体育馆设“幼儿运动专区”;
文化浸润: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入“民俗游戏工坊”,开展蒙古族毡艺制作等活动。
(四)成效、挑战与优化方向
1. 实践成效:
幼儿发展:较研究初期问题解决率提升 42% ,合作行为增加35% ,乡村幼儿创造性增强(如用玉米皮编“故事迷宫”);
教师成长: 82% 教师熟练运用观察工具,城乡联盟促成 10 项课题立项,较初期增长 30% ;
城乡均衡:乡村园材料达标率从 68% 升至 92% ,城乡园结对覆盖率 100% 。
2. 现存挑战及优化方向
教师能力分化:部分乡村教师“观察—解读—支持”链条存在断点,需加强专项跟岗培训,建立一对一帮扶;
科研能力待提升:乡镇教师科研意识与方法不足,需纳入园所考核,营造科研氛围;
评价机制待完善:需细化过程性评价与《评估指南》指标的衔接,组织专家团队制定具体要点。
三、结论与建议
伊金霍洛旗的实践表明,以自主游戏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需以师资成长为引擎、游戏要素为抓手、资源整合为支撑。这既是落实国家政策与“幸福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城乡差异、实现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科学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