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PLC 控制优化
宋丹丹
370612199407224544
1 PLC 控制原理与现状分析
1.1 PLC 控制原理
PLC 采用循环扫描的工作方式,主要包括输入采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在输入采样阶段,PLC 将所有输入端子的状态读入输入映像寄存器;程序执行阶段,按照梯形图或其他编程语言编写的程序,从第一条指令开始顺序执行,根据输入映像寄存器和其他内部元件的状态进行逻辑运算,并将结果存入输出映像寄存器;输出刷新阶段,将输出映像寄存器中的内容传送到输出锁存器,驱动外部负载。
1.2 现状分析
目前,PLC 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广泛应用,但实际运行仍存在问题。部分 PLC 系统硬件配置不合理致性能无法充分发挥。如 CPU 处理能力不足,复杂控制任务下响应迟缓,影响生产节奏;输入输出模块数量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资源浪费或短缺。软件编程上,程序结构混乱、逻辑不清,冗余代码多,增加扫描时间、降低执行效率,且不利后期维护升级。通信方面,PLC 与其他设备通信稳定性待提高,数据传输常出现延迟、丢包问题,影响系统集成与协同工作。 此外,PLC 控制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部干扰信号影响,导致控制错误或系统故障。
2 PLC 控制优化策略
2.1 硬件优化
合理选型与配置:根据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具体控制要求,如输入输出点数、控制精度、响应速度等,选择合适型号的 PLC。确保 CPU运算能力与控制任务复杂度相匹配,对于高速、高精度控制场景,选用高性能 CPU;合理确定输入输出模块数量与类型,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用于处理温度、压力等连续变化信号,数字量模块用于控制开关量设备,避免模块冗余或不足。
硬件冗余设计:为提高系统可靠性,对关键硬件进行冗余配置。采用双 CPU 冗余系统,当主 CPU 出现故障时,备用 CPU 能迅速接管工作,保证系统不间断运行;电源模块冗余设计,使用两个或多个电源模块并联供电,其中一个电源故障时,其他电源可继续为系统供电,防止因电源问题导致系统崩溃。
优化硬件布局与布线:在控制柜内合理布局 PLC 及其他设备,保持良好的散热空间,避免因过热影响设备性能。布线时,将动力线与信号线分开敷设,减少电磁干扰;采用屏蔽线传输信号,并确保屏蔽层良好接地,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2.2 软件优化
程序结构优化:采用结构化编程方法,将复杂的控制程序分解为多个功能模块,每个模块实现特定功能,如设备启停控制、数据处理、报警处理等。各模块间相互独立又协同工作,使程序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和维护。减少程序中的嵌套层数,避免过多的 IF-ELSE、CASE 语句嵌套,降低程序扫描时间,提高执行效率。
逻辑优化:对控制逻辑进行仔细梳理,去除冗余逻辑和不必要的中间变量。通过优化逻辑表达式,简化复杂的逻辑判断,使程序执行路径更加简洁高效。例如,在多个条件判断决定同一输出时,合理运用逻辑运算符,将多个条件合并为一个简洁的表达式。
变量管理优化:合理定义和使用变量,减少临时变量的数量,优化变量作用域。对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变量冲突和数据错误。及时释放不再使用的变量,回收内存资源,提高 PLC 内存利用率。
代码审查与测试:在程序编写完成后,进行严格的代码审查,检查语法错误、逻辑漏洞和潜在风险。通过模拟测试和实际调试,对程序进行全面测试,验证程序在各种工况下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3 通信优化
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根据 PLC 与其他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如 Modbus 协议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支持多种传输介质,适用于不同设备间的简单数据通信;PROFIBUS-DP 协议具有高速、可靠的特点,常用于 PLC 与分布式 I/O 设备、变频器等设备的通信;ETHERNET/IP 协议基于以太网技术,可实现高速、大数据量传输,适用于复杂的工业自动化网络。
优化通信参数设置:合理设置通信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位等参数,确保通信双方参数一致,以提高通信速率和可靠性。在保证数据传输准确性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波特率可减少数据传输延迟;根据通信距离和干扰情况,选择合适的校验方式,如 CRC 校验能有效检测数据传输中的错误。
增强通信稳定性:采用冗余通信链路设计,如双网冗余,当一条通信链路出现故障时,系统能自动切换到备用链路,保证通信不间断。在通信线路上安装信号隔离器、滤波器等设备,减少电磁干扰对通信信号的影响,提高通信质量。
2.4 抗干扰优化
电源抗干扰:为PLC 系统配备专用的净化电源,如采用隔离变压器、UPS 不间断电源等。隔离变压器能有效隔离电网中的高频干扰信号,防止其进入 PLC 系统;UPS 可在电网停电时为系统提供不间断电源,避免因电源波动或停电导致系统故障。在电源输入端安装电源滤波器,进一步滤除电源中的杂波和干扰信号。
屏蔽与接地:对 PLC 控制柜及内部设备进行良好的屏蔽,采用金属材质的控制柜,并确保柜体接地良好,将外部干扰信号屏蔽在柜体之外。对信号电缆采用屏蔽线,并将屏蔽层一端接地,减少电磁干扰对信号传输的影响。PLC 的接地应独立设置,接地电阻满足要求,避免与其他设备共用接地,防止地电位差引入干扰。
软件抗干扰:在程序中加入软件抗干扰措施,如设置看门狗定时器,当程序因干扰陷入死循环时,看门狗定时器能在设定时间内复位 PLC,使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对重要数据进行冗余存储和校验,在数据读取时进行校验,若发现数据错误,及时从备份数据中恢复,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优化案例分析
某大型自动化生产线采用 PLC 控制系统,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频繁出现故障,生产效率低下。通过对该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发现存在硬件配置不合理、软件程序逻辑混乱、通信不稳定以及抗干扰能力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实施了一系列优化措施:硬件方面,根据生产线实际需求重新选型和配置 PLC 及输入输出模块,增加备用电源模块;软件方面,对程序进行重构,采用结构化编程方法,优化逻辑和变量管理;通信方面,更换通信协议,优化通信参数设置,并增加冗余通信链路;抗干扰方面,完善屏蔽与接地措施,增加电源滤波器和信号隔离器,同时在程序中加入看门狗定时器和数据校验功能。优化后,该生产线的故障发生率大幅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了 30% ,产品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多维度优化策略研究,验证了 PLC 控制优化对提升电气自动化系统性能的有效性。硬件冗余、程序精简、通信协议升级及抗干扰设计的协同应用,可显著降低故障概率、提高响应速度。未来需结合工业互联网与 AI 技术,开发自适应优化算法,实现 PLC 控制的智能化迭代,为柔性制造与智能工厂建设奠定更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冰冰 .PLC 技术在电力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控制分析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5,(12):112- 114.
[2] 韩冬冬 , 窦金龙 , 周丽雪 . 基于 PLC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J].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5,(06):115- 118.
[3] 阮凤梅 .PLC 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J]. 电站辅机 ,2025,46(01):77-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