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教育力核心内涵及对大学生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机制研究
訾晓杰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永川 402160
一、新质教育力的概念、含义及背景
习近平 [1] 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根据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新质生产力是以产业升级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新质态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有着本质的区别,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对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包括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需求比重逐渐增大,重塑了劳动者能力素养模型,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主阵地之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主体地位,立德树人、与时俱进,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型要素成为其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人才这种新的教育能力即为“新质教育力”,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新质教育力即为培养新质产生力需要的人才的教育创新能力。
二、传统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
高素质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新质教育力聚焦人才培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条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
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传统高等教育偏理论学习而非价值观教育、家长宠溺与无限满足孩子需要的家庭教育,导致大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淡薄、金钱至上的义利观、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缺乏正确价值观。
学习主动性不足,不是遵循自身的兴趣或者特长去学,更多是一种由外在的诱发因素导致的“它主学习”,例如为获得任课教师的肯定表扬、获得学校的奖学金、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或者为毕业以后找到一个好工作等而进行的学习。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前沿知识与技能的匮乏,我们强调学生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后来又提出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的教育中,更注重的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缺乏与时俱进的新领域新技能的培训,如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新能源与环境技术、医疗与生物技术,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需求。
现代教育国际化延展不够。学生对国际事务和全球发展关注较少,与国外的高校特别是实力较强的高校合作较少,缺少多边互助与协同发展,资源共享不足。
针对以上这些传统高等教育的不足,要不断改变和革新,培育新质教育力,方能为新质生产力培养合格的人才。
三、以新质教育力赋能大学生高质量成长的措施
培育高校新质教育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第一、新目标,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迁
当前,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大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教育、科技、人才的竞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也是新质教育力的目标要求,即更大程度地释放创新动能,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质量人才,推动工业文明向智能文明转型,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引领世界发展。面向更高水平的育人目标,需要中国教育大规模孵化“新质高校”,小班授课、个性化教育、多样化发展、新技术、新场景的应用、拔尖创新,成为高等教育办学走向的必然要素。
第二、新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高校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期末考核要求,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就是成功的,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技能,毕业后在工作岗位能用到的比例不多,尤其是文科学生。这种被动式学习,不利于创新型、高质量人才培养。作为新质高校,需要化学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主动学、愿意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高校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也是创新的“动力源”。高校教师要对自己的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发现其不同特点与特长,唤醒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深入研究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成长需求,提供适配的课程、资源平台。其次,从教师怎么教向学生想怎么学转变,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走向个人定制,在每门课程教学大纲的框架内,学生有权选择自己学什么,怎么学,自主学习将成为主旋律。学习注重问题导向、挑战自我、解决社会难题,做到学而有用。学习方式变得泛在、多元,所有空间环境都可用于学习或者触发学习,学习随时随地发生;最后,通过各种形式规划学习机会,支持学生的正式和非正式学习,如更多的校企交流,国际合作、成果转化等实践机会,激发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动力。
第三、新技能,师生数智化等先进技能的培训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 [2] 指出,“要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形成新质教育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整合教育资源,建立资源的共享平台,分享成功的教学成果和经验;为教师提供定期专业前沿培训,内容包括最新的课程内容、方法、及理念;帮助教师使用新的教育技术,人工智能辅助教育工具、教育软件;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尝试新的教育模式,比如利用 AI 技术进行个性化辅导;提倡虚拟场景教学模式,教育的“场景革命”正划时代地颠覆我们的教育想象:问题场景、体验式场景、人机互动场、游戏化场景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沉浸场景中享受学习,乐在其中;场景本身也是课程资源,以真实不同的场景转换,激活不同的学习内驱力,实现全方位的自我成长。
第四、新视野,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
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迁的新目标,培养创新型高质量人才,首先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关注全球趋势、了解国际最新动态和跨国企业的新动向,适应全球化发展需求;其次通过更多的国际项目交流和多元文化教育,学生更多的了解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尊重差异,提升包容度,实现国内外知识、技能、理念的充分融合,提升创新力;通过设置全球化课程,如气候、人权、贫困、战争等国际化问题,使学生能够理解全球化问题的关联性和复杂性,提升思考问题的宽度和广度,提升应对挑战的能力。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主阵地之一,形成新质教育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教育的新目标、新动力、新技能、新视野进行入手,形成人才培养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教育力,助力大学生高质量成长,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N]. 光明日报 , 2023 - 07- 03 (01).
[2] 怀进鹏 . 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 节 [EB/OL]. [2024 - 05 - 15]. http://www.moe.gov.cn/jyt/s78/xwfb/xxfb_202311/t20231109_668877.html.
作者简介:訾晓杰(1980-),女,汉,辽宁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