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教理念在中职烹饪专业师徒制思政育人的价值实现与路径优化
罗义
宿迁开放大学 江苏宿迁 223800
一.引言
在职业教育备受重视的当下,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关键目标。黄炎培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其职教理念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智慧,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深远指导意义。中职烹饪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将黄炎培职教理念与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相结合,开展协同育人研究,有助于丰富职业教育育人理论,提高中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黄炎培职教理念的核心价值
在中职烹饪专业师徒制教学中,黄炎培职教理念为思政育人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做学合一”“敬业乐群”等理念,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技能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一)以“做学合一”重构师徒制教学场景,实现思政教育隐性渗透
黄炎培曾明确强调“职业教育应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局面”,这一理念在师徒制中天然体现为“技能操作与职业伦理的同步培养”。当学生在实践中模仿师傅的操作规范时,也会自然吸收其背后的职业态度与价值观念。这种“做中学、学中悟”的场景,正是思政教育隐性渗透的最佳载体。例如,在刀工训练环节,师傅并非单纯传授“切丝如发”的技艺:握刀时会提醒“掌心虚握留余地,既护手又稳发力”,既讲解发力原理,又暗含“张弛有度”的做事智慧,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体会“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的精益求精,更是对过程的敬畏与坚持。
在菜品创新实践中,以“松鼠鱼”为例,不仅教“改刀时刀距均匀才能炸出蓬松造型”的技巧,更要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不是守旧,创新也不是脱离根本“;
这种教学场景中,思政教育不再是单独的理论宣讲,而是化作师傅的操作细节、随口点拨的经验之谈,与技能教学形成“做学合一”的闭环,在实践浸润中理解“职业即修行”的深意。
(二)以“敬业乐群”强化师徒关系中的价值引领,构建“双导师”育人机制
黄炎培将“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强调职业认同与团队协作的结合统一。这一理念在烹饪专业师徒制中尤为贴切—烹饪既是需要深耕的技艺,更是依赖协作的行业。由此可构建“双导师”育人机制:企业厨师师傅以灶台实践传技艺、树作风,校内思政教师以案例分析串理念、明价值,让“敬业”的坚守与“乐群”的智慧,课堂结合黄炎培“乐群是职业立足之本”的理念,点出“厨房的‘群’,是各守其职又互相托底的协作”。甚至会带学生分析“老字号餐馆的传承”,让他们明白:那些能传几代的馆子,不仅靠手艺,更靠师徒间“传技艺也传品行”的默契,而这正是“敬业乐群”的活样本。
(三)以“社会化办学”拓展思政教育场域,构建“产教融合”育人生态
黄炎培提出的“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理念,为现代师徒制的场景延伸提供了核心指引,突破“校内实训”的封闭性,将教学场域延伸至“社会服务”实践中,形成“技能习得—社会参与—价值塑造”的联动机制。这种“社会化办学”模式,本质上是通过真实职业场景的开放化嵌入,使思政教育从“显性灌输”转向“隐性浸润”,构建“产教融合”的育人生态。而是“产教融合”育人生态的有机组成。社会需求构成“产”的导向,推动教学内容从“标准化技能训练”转向“场景化问题解决”;学校与社区的协形成“教”的支撑,确保师徒在服务过程中实现“技能传授—价值引导”的同步;这契合黄炎培“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核心主张,也使思政教育的场域得到实质性拓展。
三、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
(一)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
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是指在烹饪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它不仅仅是在专业课程中简单添加思政内容,而是要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在烹饪原料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从八大菜系到各地特色小吃,让学生知晓这些美食背后承载的历史故事与地域风情,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烹饪工艺操作教学里,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教导他们对待每一道菜品都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口感与品质,不敷衍、不马虎。同时,在团队合作完成烹饪项目时,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让他们明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课程思政,让学生在掌握烹饪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烹饪专业人才。
(二)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的意义
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思想层面,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烹饪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传递温暖与美好的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立志用所学回馈社会。在职业层面,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通过强调诚信经营、注重卫生安全等理念,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为未来步入职场奠定坚实基础。
在文化层面,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饮食文化,从食材的选取到烹饪技法的运用,让学生深入了解背后蕴含的历史典故与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此外,课程思政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认识到烹饪与家国情怀、文化传承紧密相连时,会更有动力去探索专业知识,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助力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烹饪行业栋梁之材。
四、黄炎培职教理念与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一)理念契合
黄炎培职教理念与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两者都强调育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技能的新时代人才作为核心使命。黄炎培职教理念中的“敬业乐群”“利他利群”,深刻体现了对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重视。“敬业”促使学生对待烹饪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乐群”让学生懂得在团队中协作共赢;“利他利群”则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连,这与课程思政所倡导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培养高度一致。
同时,“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这与课程思政中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契合,让学生在烹饪操作中不断探索创新,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理念契合为两者协同育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助力中职烹饪专业学生成长为德技双馨的优秀人才。
(二)目标一致
黄炎培职教理念旨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它强调“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以“敬业乐群”“利他利群”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态度与价值取向,使其成长为既能精于技艺,又能心怀社会、服务大众的实用型人才。
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也是培养德技并修的烹饪专业人才,使学生在掌握精湛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比如在烹饪教学中融入诚信经营、尊重食材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操守。
两者的目标高度一致,都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展开。黄炎培职教理念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宏观的育人框架,课程思政则为职教理念在烹饪专业落地提供了具体路径,二者相辅相成,为协同育人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共同助力学生成为烹饪领域的栋梁之材,推动烹饪行业健康发展。
(三)资源互补
黄炎培职教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育人智慧,如其实践教学思想强调“做学合一”“手脑并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职业道德培养方法注重“敬业乐群”“利他利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这些都可以为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而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则拥有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和实践场景,像烹饪原料的选用、菜品的制作过程等。借助这些,能够将黄炎培职教理念中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两者资源互补,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有助于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推动中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迈向新台阶。
五、黄炎培职教理念与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以黄炎培职教理念为指导,融合课程思政的中职烹饪专业课程体系是协同育人的关键。在课程设置上,要合理分配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比例,既保证学生能扎实掌握烹饪专业技能,又能接受全面系统的思政教育,确保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要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中,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思政教育体系。例如,在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中,融入健康中国战略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大众健康;在烹饪工艺课程里,融入工匠精神案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态度,切实提升育人成效。
(二)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手段。根据黄炎培职教理念和课程思政的要求,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和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法可以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推进产教融合,制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完善师资队伍是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中职烹饪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烹饪技能,能够熟练演示各类菜品的制作工艺,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将育人理念融入教学点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和行业资深非遗传承大师授课,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结合烹饪专业教学实际,探索黄炎培职教理念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如设计特色教学案例、开展项目式教学等,为培养德技并修的烹饪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四)评价体系完善
完善评价体系是检验校企双师协同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需全面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专业技能方面,可通过实操考核、作品展示等精准衡量学生烹饪技艺的掌握程度;职业道德上,观察学生在课堂纪律、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创新精神则看其能否在菜品研发、烹饪方法改进上有独特见解。评价方式可采用教师评价、企业师傅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从专业角度给出指导,企业师傅从产品经营的角度给出指导,学生自评反思成长,互评促进交流学习,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此外,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让学生明确自身优劣,激励其进步;让教师了解教学成效,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协同育人的质量。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黄炎培职教理念与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探讨,得出以下结论:黄炎培职教理念与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在理念契合、目标一致和资源互补等方面具有协同育人的可行性。通过校企双师协同构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评价体系等实施路径,能够有效实现两者的协同育人,提高中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黄炎培职教理念与中职烹饪专业师徒制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研究将聚焦协同育人机制的精细化设与模式创新,探索理念融入具体教学环节的操作范式,为餐饮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拓,熊志斌. “四融五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应用与研究——以中职烹饪专业数学课程为例 [J]. 新教育 , 2024, (25): 65-67.
[2] 温雪秋 , 王婉军 . 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J].中国食品工业 , 2023, (24): 95-97.
[3] 熊春华 , 苏妮 . 中职烹饪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途径探析 [J].新教育 , 2025, (16): 90-91.
[4] 孟召升.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烹饪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化创新 [J].食品界 , 2025, (05): 87-89.
[5] 王晓 . 烹饪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J]. 中外食品工业 ,2024, (24): 83-86.
1、宿迁市职社教育(2023-2025)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一体双翼,四驱五链” 引领宿迁烹饪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编号:GH2023034)
2、2025 年全国餐饮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点课题,课题名称:四链融合、六双融通:现代师徒制在烹饪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CYHZW-ZD2025021)
作者简介:罗义(1976 年11 月6 日),男,江苏宿迁人,汉族,本科,高级讲师,主要从事餐饮文化研究、烹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