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鞠闪闪

西邢家庄小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800

引言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体育学科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核心素养培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可通过“大单元教学”践行“教会、勤练、常赛”的课程理念,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协调发展。理论层面,本研究有助于丰富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的落地理论,构建大单元教学与素养培育的关联模型;实践层面,为教师提供从“技能教学”到“素养育人”的转型方案,通过结构化的单元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运动能力与体育核心素养,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有效实施。

1 核心素养与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关联

1.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解析

运动能力:学生在实际运动情境中运用技能的综合素养,涉及基础运动技能的掌握(例如跑步姿态的规范、传球精准度),以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如篮球比赛里的战术协作)和应变能力(依据对手特点灵活调整进攻方式)。部分实验校研究数据表明,参与系统大单元训练的学生群体,在篮球赛事中的战术执行表现,相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正确率存在一定程度的提升,约为 42% 。

体育品德:重点涵盖运动规则的尊重与遵守(例如服从比赛判罚结果)、团队运动中的协作意识(在集体项目中明晰并履行自身角色职责),以及面对运动挑战时的坚韧意志(如长跑过程中的坚持精神)。大单元教学依托长期的团队项目实践,为这些体育品德的培育提供了更为适宜的环境与条件。

1.2 大单元教学的特征与优势

大单元教学倡导以特定运动项目或主题为线索,将 8-12 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构建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教学单元体系。其突出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目标体系化设计:注重从核心素养的多个维度出发,设计具有递进关系的教学目标。以五年级“足球”教学单元为例,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从“初步掌握脚内侧传球技术”的运动能力培养,逐步延伸到“尝试制定个人家庭运动计划”的健康行为引导,最终落实到“自觉遵守比赛规则”的体育品德塑造,形成较为系统的育人目标架构。

内容结构化编排:强调将运动技能教学、战术知识讲解、健康知识普及以及品德教育等内容,合理融入单元各课时教学。例如在“羽毛球”教学单元中,可按照“基础技术训练 $$ 单打战术运用 $$ 双打配合实践→赛事组织体验”的顺序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形成有机整体,减少碎片化倾向。

2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策略

2.1 分层递进的目标设计策略

以核心素养三维度为框架,尝试构建“总目标—阶段目标—课时目标”的递进体系,期望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有效指向素养发展。以四年级“篮球”大单元(10 课时)为例:

单元总目标

运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运球、传接球组合技能,在 4v4 比赛中尝试完成基础战术配合。

健康行为: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伸的良好习惯,初步了解篮球运动中的常见损伤预防方法。

体育品德:在比赛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觉遵守规则,逐步形成团队协作意识,倡导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精神。

阶段目标分解

基础阶段(1-3 课时):尝试达成“运球时抬头观察”“双手胸前传球准确率 80% ”等技能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轮流练习不插队”的规则意识。

提升阶段(4-7 课时):力求实现“运球后急停传球”“根据防守选择传球方式”等应用目标,结合“运动后心率监测”引导学生培养健康行为习惯。

整合阶段(8-10 课时):期望完成“掩护战术配合”“比赛中的角色分工”等综合目标,通过“赛后反思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体育品德。

目标落地措施

在每课时教学设计中,不妨尝试借助可视化图表,清晰呈现“本节课与核心素养的关联之处”。例如,在开展掩护战术教学时,可标注说明“此教学内容对提升学生运动能力中的战术应用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为体育品德中协作意识的培育提供了实践契机”,从而助力学生更为深入地领会学习活动的价值所在。

2.2 结构化的内容重构策略

为优化教学效果,可尝试突破传统“单一技能训练”的线性模式,以“技能组合—场景应用—综合创新”为逻辑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构建起闭环式的学习体系。以三年级“跳绳”大单元(8 课时)为例:

1. 基础层:技能与健康融合(1-3 课时)

课时 1:引导学生学习并脚跳绳的基本动作,同步融入“跳绳时膝盖微屈保护关节”等健康知识的讲解。

课时 2:组织学生进行双脚交替跳练习,通过“小组计数比赛”的形式,自然渗透“为队友加油助威”的协作理念。

课时 3:指导学生掌握“一带一”双人跳技巧,鼓励学生围绕“如何配合才能跳出更好成绩”展开讨论,在交流互动中培养沟通能力。

2. 应用层:场景与能力对接(4-6 课时)

课时 4:设计“跳绳障碍赛”活动,设置跳绳绕杆、跨越障碍物等环节,促进学生技能迁移能力的发展。

课时5:布置“家庭跳绳挑战”任务,引导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3分钟亲子双人跳”,并记录家长参与运动的真实感受。

课时 6:开展“跳绳接力赛”,结合比赛过程讲解“接力式高效交接”的方法与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战术思维。

3. 创新层:综合与拓展延伸(7-8 课时)

课时 7: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跳绳操”创编,鼓励学生结合音乐节奏设计个性化动作,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时 8:策划举办“班级跳绳节”,设置个人竞速、团体花样等多元项目,并邀请学生参与裁判工作,在实践体验中加深对比赛规则的理解。

值得关注的是,内容重构的核心在于寻找“技能—健康—品德”之间的契合点。以跳绳教学为例,在每次技能练习结束后,安排“1 分钟心率测量”环节,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体会运动强度与身体健康的内在联系,相较于单纯地理论讲解,这种方式或许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通过目标整合、内容关联、情境创设和多元评价等路径,对传统教学存在的碎片化问题进行了有效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技能习得”与“素养培育”的融合。从发展角度来看,以下方向或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对不同运动项目,或许可尝试探索更具针对性的大单元设计模式,为教学实践提供更多参考;数字化工具在大单元评价中的应用存在较大潜力,这一领域或存在可拓展的研究空间;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同样值得关注,诸如“家庭运动打卡”“社区赛事参与”等形式,能否进一步延伸单元教学效果,仍有待实践验证与理论完善。持续优化大单元教学策略,或许能让小学体育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更大效能,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夏燕妮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J]. 读写算,2024(36):97-99.

[2] 庄良利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J].考试周刊,2024(44):87-90.

[3] 傅二龙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实践路径探究[J]. 基础教育论坛,2024(20):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