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技术在民国报刊整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赵秀敏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33
1. 民国报刊的损毁特征与修复需求
1.1 民国报刊纸张特性与老化机制
民国时期正处于传统手工造纸向近代机械造纸过渡阶段,报刊用纸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大量使用的机械木浆纸含有较高的木质素和酸性物质,导致纸张极易酸化脆化。研究显示,民国报刊纸张pH 值普遍低于 5.0,部分甚至低至 3.5,处于严重酸化状态。此外,民国报刊多采用廉价纸浆,纤维短且交织松散,机械强度远低于传统手工纸,在长期保存过程中更易发生断裂、粉化等物理性损毁。印刷油墨中的金属离子也会催化纸张氧化反应,加速老化进程。以《广西省政府公报》为例,其纸张已出现大面积黄变、脆化现象,部分页面触之即碎,亟需科学修复。
1.2 民国报刊的主要损毁类型及成因
民国报刊的损毁类型多样,主要包括酸化脆化、虫蛀鼠啮、霉变粘连、机械磨损和人为涂改等。调研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无论是民间收藏还是国家馆藏的民国报刊,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酸化问题,脱酸处理已成为修复工作的首要任务。虫蛀现象在南方湿热地区尤为严重,蛀洞边缘常伴有扩散性黄斑,增加了修复难度。霉变导致的纸张粘连在《广西省政府公报》整理项目中屡见不鲜,部分合订本因长期受潮而整册板结,需采用蒸汽软化等特殊技术分层。
民国报刊的保存环境也是影响其损毁程度的关键因素。战时动荡导致许多报刊保存条件恶劣,战后整理时已严重受损。例如,上海《申报》部分合订本在转移过程中遭遇水浸,形成难以分离的" 书砖"。此外,民国时期印刷技术参差不齐,部分报刊使用劣质油墨,字迹褪色模糊,给内容辨识带来挑战。在《广西省政府公报》修复项目中,修复团队发现部分页面因油墨渗透导致背面文字难以辨认,需借助多光谱成像技术辅助识别。
表:民国报刊主要损毁类型及修复对策损毁类型 主要特征 修复对策酸化脆化 纸张黄变、pH 值低、易碎裂 脱酸处理、加固补强虫蛀鼠啮 不规则孔洞、边缘黄化 局部补纸、边缘加固霉变粘连 页面黏连、墨迹晕染 物理分离、化学除霉机械磨损 边缘缺损、折痕断裂 补纸接笔、整平加固人为涂改 墨迹覆盖、批注干扰 鉴别清理、数字修复
2. 民国报刊修复的关键技术与实践案例
2.1 民国报刊修复的技术流程与方法创新
民国报刊修复遵循" 整旧如旧、最小干预" 的原则,其技术流程主要包括前期评估、清洁处理、脱酸加固、补缺修复和装帧复原五个阶段。在《广西省政府公报》修复项目中,团队首先对每期公报进行详细的状态评估,建立修复档案,记录原始装帧形式、纸张特性、破损位置及程度等信息,为后续修复提供依据。清洁阶段采用软毛刷和专用吸尘器去除表面浮尘,对于顽固污渍则使用纤维海绵蘸取去离子水局部处理,避免大面积润湿导致字迹晕染。
脱酸处理是民国报刊修复的核心环节。传统水溶液脱酸法因可能导致油墨溶解而不适用于双面印刷的报刊,目前多采用非水溶液脱酸技术。广西图书馆在修复《广西省政府公报》时,选用纳米氧化镁悬浮液喷雾脱酸法,通过控制喷雾量和距离确保脱酸均匀且不渗透至背面。对于严重酸化的报刊,则采用真空冷冻干燥脱酸技术,在低温低压环境下完成脱酸,最大程度保护纸张纤维结构。补纸选择需考虑纤维类型、厚度、色泽和透光率等因素,民国报刊修复多采用机械浆含量较高的仿古纸,如福建连史纸或日本典具帖纸,以达到最佳的视觉和触觉匹配。
2.2 数字化前修复的特殊要求与技术适配
随着古籍数字化工程的推进,民国报刊修复工作需兼顾原生性保护与数字化需求。数字化前修复与传统修复在目标和技术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更注重提高扫描质量而非完全复原,后者则追求最大程度恢复文献原貌 3[citation6]。在 " 中华古籍资源库 " 建设中,国家图书馆对拟数字化的民国报刊采取 " 有限修复 " 策略,主要解决影响成像质量的严重破损,如大面积撕裂、严重卷曲等,而保留轻微折痕和黄斑等历史痕迹 36
数字化前修复需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保页面完全展平,消除影响扫描质量的折痕和翘曲。深圳图书馆在数字化前使用低温加湿整平技术,将报刊置于湿度 65% 的环境中缓慢吸收水分,再以专用压平机轻柔施压,避免暴力整平导致二次损伤。其次,处理透字问题。民国报刊纸张普遍较薄,背面文字常干扰正面扫描效果,修复时可在透字严重区域背面加衬中性 pH 值的半透明薄纸,既减少干扰又不完全遮蔽背面内容。第三,修复材料的选择需考虑数字成像特性。传统修复使用的某些补纸在特定光线下会产生反光或阴影,数字化时需选用光学特性更稳定的材料。
3. 民国报刊修复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3.1 当前修复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民国报刊修复技术不断进步,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人才短缺是最突出的问题,全国能够专业从事民国报刊修复的技术人员不足百人,且多集中在大型图书馆和档案馆。深圳图书馆仅有 2 名专职古籍修复师,却要负责4000 余册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人力严重不足。云南省图书馆的杨利群虽培养了一批修复人才,但少数民族地区修复力量依然薄弱,难以应对大量待修复的民国文献。
经费不足制约了修复工作的全面开展。民国报刊数量庞大,仅《民国文献大全 \~1949》数据库就收录报纸条目 1100 万余笔,期刊 20000余种,全面修复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目前修复经费主要依赖财政拨款和少数公益项目,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3.2 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与多学科融合前景
面对当前挑战,民国报刊修复需要技术创新和多学科协作。智能化修复是重要发展方向,AI 技术可辅助完成部分重复性工作,如破损边缘识别、补纸自动匹配等。深圳图书馆正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古籍智能识别系统,通过建立 2 万余字的常用字库,提高 OCR 识别准确率,未来可应用于修复前的文字内容分析。大语言模型在古籍标点、校勘方面的潜力也值得关注,可能改变传统修复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玉杏 . 古籍修复技术在民国文献整理出版中的应用与思考——以《广西省政府公报》修复为例 [J]. 图书馆界 , 2023(4): 59- 63.
[2] 民 国 报 纸 与 杂 志 状 况 [EB/OL]. (2024- 05- 05)[2025- 05- 30].https://www.lw71.com/zzz/866652.html.
[3] 让珍贵典籍跨越时空 " 活 " 起来 [N].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12- 08.
[4] 林明 , 张珊珊 . 民国时期文献修复技术探讨 [J]. 图书馆论坛 ,2015, 35(12): 110- 115.
[5] 张洁 . 民国初年的舆论与政治— —一代报人林白水民国时期报刊实践活动研究 [J]. 商情 , 2009(22): 1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