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路径探析

作者

谭勇 王伟

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300387

一、前言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高校治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事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之路的成败。教师党支部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占有重要位置。高校教师党支部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基层落地的“神经末梢”,肩负政治引领与事业发展的双重责任。教育部党组就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意义特别强调:“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对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迫切的战略意义 [1]。”新时代背景下,其作用发挥直接关乎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效能、“双一流”建设质效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但就目前各高校教师党支部发挥作用来看,普遍存在重要作用意识薄弱,工作载体较为单一,党建和业务融合度不高等现实问题。立足动画系党支部(天津市首批党建“领航工程”“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天津市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建设经验,创新构建“四融四强”体系,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实践路径,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提供“可学、可看、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思路和方法。

二、高校教师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核心意义

(一)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高校的政治保障

高校教师党支部是党的神经末梢,是扎根于教学科研一线的关键节点,肩负着将党的意志转化为高校治理效能和师生自觉行动的政治责任。教师党支部通过组织化力量,将党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深化理论阐释,推动政策与学科特点融合;通过党员先锋作用将战略意图嵌入教学大纲、科研项目与培养方案,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监督保障各项要求在基层不折不扣地执行,切实防止政策悬空、执行走样,为高校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坚强阵地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政治保障和组织支撑。

(二)“双一流”建设提质增效的组织引擎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其核心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教师党支部深植于学科团队和教学科研单元,是推动这些核心任务实现的组织基础。通过思想引领激发党员将个人学术追求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学科凝练、科研攻关、人才引育等核心任务中,支部整合资源、攻坚克难,同时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直接驱动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持续跃升。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堡垒

高校教师直接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党支部则是确保这一根本任务得以实现的核心堡垒。党支部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党员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党员教师率先垂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深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员教师参与学生思想引领、学业指导、生涯规划、心理疏导等全过程育人环节,协同辅导员、班主任等工作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政治坚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可堪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的人才根基。

三、“四融四强”体系的实践路径与成效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理念,将党建引领与专业特色紧密融合,坚持把师生共育,教学相长作为立足点和着力点,以构建“四融四强”体系为着力点,打造“科创先锋”特色品牌,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切实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党建与教学融合强基础。1. 组织建设与教学改革协同。学院合理设置教师党支部,根据学科专业方向把教师党支部建在教研室上,可以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党支部党员在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方面起到表率带头作用;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发挥专业特色,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积极打造“红色动漫”等精品思政示范课程,其中《Python 程序设计基础及应用》获省部级课程思政优秀教材,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2. 课堂资源整合创新。整合一二三课堂育人资源深化教研教改,将专业课堂学习与二三课堂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校企实践基地专等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党建与育人融合强初心。1. 双导师制全程护航。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就学生价值”工作理念,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行实施“成长导师 + 班级导师”并行的“双导师”工作机制,教师党员主动担任学生导师,从思想、学业、心理、就业等多方面予以全程化、个性化、系统化指导帮扶;成立就业帮扶“1+1”志愿服务团队,1 名教师党员帮扶 1 名就业困难学生,从毕业学生思想动员到简历书写指导、面试技巧指导、岗位介绍等,为学生提供全程、精准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率。2. 科研育人共同体构建。依托教师科研项目组建科研团队,构建师生科研成长共同体,指导学生参加创作与京津冀文创、数字、智能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实践项目,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思想引领、价值观培育,结合专业各类教学质量标准并参考重要竞赛的评审标准,编制实践教学评价与考核标准,建立多重评价机制的实践育人评价机制。

(三)党建与科研融合强发展。1. 党建引领科研攻关。不断探索实践党建引领科研、科研助推发展的工作机制,打造“科创先锋”党建品牌。围绕博士点申报、团队建设、产学研合作等领域推动学院发展,党员带头凝练组建成立科研团队,建立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特色学科群、产业学院等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平台和省部级创新团队,带头开展原创性、前沿性科学研究。2. 产教融合赋能转化。与头部企业积极开展战略性合作,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注重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传帮带机制,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交流座谈会”,引导教师树立科研报国的远大理想,加强引领性科技攻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科技强国等重要讲话精神,培养教师爱国主义精神、科学家精神,强化科技自立自强使命。

(四)党建与服务融合,强社会担当。1. 数智化服务基层。坚持党的建设与产学研合作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和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围绕“数智化赋能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党员教师走进中小学、联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义务支教传递爱心”等专题讲座、科普活动,服务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2. 推动科技赋能。推进非遗数字化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打造“产业引领 +AI 赋能 + 多向融合”创意人才培养产学研用合作平台,聚焦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带来的传媒艺术新业态,推动新四科建设成果转化落地。

四、结语

“四融四强”体系通过制度性融合,破解了党建业务“两张皮”困境,将政治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科研动能与服务势能,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党建的创新路径(如“智慧党建”平台构建),深化“大党建”格局,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注入持续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山娅兰 . 高校教师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J]. 时代报告 ,2020,(02):52-54.

[2] 袁玉芳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导师制的实践探究 [J]. 学 校 党 建 与 思 想 教 育 ,2022,(12):81-83.DOI:10.19865/j.cnki.xxdj.2022.12.026.

作者信息:谭勇(1985 年4 月),女,辽宁省锦州市,汉族,天津工业大学,党建思政,硕士研究生,工程师,3008387

王伟(1998 年1 月),女,天津市,汉族,津工业大学,党建思政,硕士研究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