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培育与立德树人融合路径研究
王文月
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 江苏无锡 214124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正由知识传授向素养提升转变,文化传承和人格教育成为课程的核心。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课程价值回归,以语文为载体落实文化认同和道德构建。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把握好语言训练与文化渗透的统一,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把文化自信的培养和立德树人的理念自然融入课堂,形成知识与价值共生的教学生态,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文化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新课程理念下文化自信与立德树人融合的内在逻辑
(一) 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对文化传承的导向功能
小学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四个部分。在实际教学时,文化理解与传承成为语文教育价值达成的主要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训练期间,唤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认同。课程内容不再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篇的掌握上,而是引领学生通过文本去体会历史情境,领会文化内涵,从而在朗读与思辨当中渐渐形成文化意识,树立起自信认同。教师要重视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开发,提升课堂对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构建水平。
(二) 小学立德树人与文化教育目标的互嵌关系研究
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文化自信是人格之基。小学时期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萌芽的关键期,语文作为一门人文主干课程,兼有德育育文化和德育情操养成的任务。从课文内容包含的价值观如仁爱、诚信、勇毅等方面入手,引导教师将德育目标渗透到教学情境中去,使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习惯形成变得更强。教学设计时文化育人的角色既是手段也是结果,在两者相互交织、互相成就之中共同作用于学生全人成长方向。
(三) 教学内容与文化精神融合的原则
文化自信与立德树人融合教学,内容选择是关键的切入口。教材里的传统故事、诗文经典、人物传记、社会议题等,都是文化精神的载体。教师要立足文本,挖掘其中体现的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教学时内容价值的时代对接不可忽视,让学生在理解古人智慧的同时,反思现实,链接个人成长,引导学生思考“我从中学到了什么”“这种精神在当下怎样体现”,让文本成为文化教育的触发点,融合教学内容真实、精神导向、学生可接受三者相统一,使课堂成为文化精神沉淀与价值认同生成的场域。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与立德树人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 以课文教学为载体探究文化价值的内涵意义
《孔子拜师》课堂上教师借助人物言行介绍儒家尊师重道的传统,对比今昔的师生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师道的认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讲出尊重老师的事情,从而加强文化内化的体验;《少年中国说》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浓浓的家国情怀,借助音读、讨论、再创作等环节,在语言体验的过程中感悟民族使命感,把文化转化为成才的内生动力;《詹天佑》课堂上教师借助詹天佑的故事,让学生学到工程师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教师引导下思考“我该怎么做”,把课堂教学转化成文化态度培养的过程。这些课文都挖掘出了不一样的文化味道,让自尊自信自强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
(二) 读写结合促进人文情怀共鸣的生成
在学习《黄河颂》一课时,教师设计“写给黄河的一封信”写作任务,从地理知识,到历史文化,再到情感表达,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同时也进行情感迁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需要表达,还需要唤起自己对民族精神的敬仰,对自然的尊敬。在学习《祖父的园子》时,教师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我的园子记忆”,追忆自己童年的成长和关于亲情的故事,通过仿写让学生从表达中学到自己的家庭文化、情感价值等,提升感恩意识和伦理认识。在学习完《草船借箭》这一课后,教师布置“诸葛亮的智慧给我什么启示”的命题作文,让学生学古人的智慧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提高思维能力。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从文本中获得滋养,也能够在表达中进行思考,完成思想的升级,真正的做到“以文化人,以文养德”。
(三) 主题单元统整引导学生构建文化认同体系
“传统节日”单元教学时,教师把《端午粽香》《中秋夜》《春节的故事》这些文章综合起来,引领学生探究节日背后的风俗、仪式以及历史典故,让学生动手画节日风俗图画,写节日体验日记等,从而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在“中华名人”这个主题单元里,教师讲解《司马光砸缸》《岳母刺字》这些篇目之后,安排学生开展角色扮演和事迹演讲比赛,让学生在活动当中领悟到忠诚,智慧,仁爱的文化价值。 在“家国情怀”单元里,借助《我的祖国》《英雄王二小》等文本,开展朗诵比赛、举办“为祖国写诗”等活动,来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主题整合教学,改变单课的孤立状态,营造出内容间的文化逻辑,促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梳理,在体验中认可,慢慢形成系统的文化视野,并明晰价值导向,进而加强文化身份的归属感。
(四) 综合实践活动推动文化精神行为转化
“校园文化节”活动时,教师组织学生举办“国学诵读大会”,学生自己挑选经典诗文表演,仪式感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在“道德小故事讲述会”里,学生围绕《诚信的力量》《守信的约定》等语文课文,撰写并讲述身边的真实故事,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中提炼出人物的品格,加深对道德行为的肯定。在“走进乡土文化”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去采访本地的非遗传承人,了解剪纸、糖画这些民间艺术的历史和技艺,然后分组撰写调研报告,用语文能力承载真实的文化表达。 在“语文节·家书情长”活动中,学生手写家书向亲人表达感恩之情,做到文字传情与文化践行相融合。综合实践活动以“做中学”“演中悟”的形式,让文化不只是认知,更是在行动中强化、实践,成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品格修养,实现育人与立德的融合。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时候,要兼顾文化自信和立德树人的双重目标,把课堂教学,读写训练和实践活动融合起来,创造出既有知识深度又有价值广度的教育模式。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引导水平,加深课程统整意识,积极探究用文化来培养学生品格的方法,让语文课程成为塑造心灵,传承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充实育人载体,拓宽文化表达途径,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精神成长和人格塑造并行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芮欣 . 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澄清与实践路径 [J]. 课程·教材·教法,2020(05):68- 75.
[2] 赵晓慧 . 论回归立德树人的课堂教学建构 [J]. 中国教育学刊,2020(04):52- 57.
[3] 张丽端 .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J]. 教师,2023(17):27-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