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视域下数学绘本阅读融入课堂的实践路径探寻
应吉儿
慈溪市周巷镇杭州湾小学 315335
现阶段,对于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来说,尤其是低年级教学,由于学生们的身体技能发育不够完善,因此他们在刚开始接触数学学科时往往会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所以怎样帮助低段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现提质增效便成为了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数学教师可以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出发,将数学绘本资源作为载体,为学生们渗透课程学习内容,充分凸显出绘本阅读的思维与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而思维则能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能力。通过创设一个趣味情境,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能够实现激发兴趣和引导思考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而一些精彩的绘本内容往往本身就依托于趣味故事,所以更有利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能够充分了解所学知识。数学教师还需要意识到数学绘本应当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要避免采取“拿来主义”风格,而是要选择更加契合教学内容的优质绘本读物。例如:在 " 认识11~20 各数 " 这堂课当中,建构计数单位“十”属于重点知识,也是学习其余各数的重要基础。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与这部分知识有关的绘本资源,比如《忙碌的星星工厂》。随后为了能够生动展示绘本内容,教师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需求,通过软件录制视频与音频,再配合对话框使用,模拟绘本中的人物声音,这样能够以更加直观的画面展现出绘本内容,而学生则能够在绘本的吸引下主动学习与了解绘本当中的 "11~20 各数",激发他们的绘本阅读兴趣和具身学习兴趣。
二、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引领学生主动构建
数学学习过程离不开学生身体、认知能力以及环境特点的交互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也需要教师做好整合工作,避免开展单纯的认知活动,积极引领学生进行具身认知,促进他们自主构建能力的发展。例如:在 " 认识 11~20 各数 " 教学过程中,从具身理论出发,借助绘本故事的渗透,可以带领学生们通过“一一对应”的数学数数思想,先为他们布置简单的“数星星”任务,随后再向“数小棒”这种任务过渡,带领学生们经历摆、捆、比、找这几个过程,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计数模型 [1]。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将手、脑、眼等多个感官融入到知识内化与理解当中,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十”这个计数单位过程中,教师便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整理 12 根混乱的木棒,让大家一眼就可以数出 12 根的数量?”随后可以鼓励学生动手摆放,此时他们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摆放方式,而教师则可以邀请一名同学为大家讲解自己的摆放思路,并为他们展示“10 颗星星装成1 袋”这个绘本故事,通过对比绘本故事中的方法与学生方法,能够有效活跃他们的思维与氛围,引领他们进行积极自主的学习构建。
三、组织学生适当创编,实现绘本拓展延伸
适合小学生的数学绘本原本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教师在关注其趣味性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绘本具有的“数学味”,发挥出绘本在教学中的价值。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出数学绘本的作用,结合学生们的长期学习目标以及当前的数学知识体系,适当创编绘本内容,对绘本趣味进行延伸,同时拓展学生们的思维空间 [2]。例如:在 " 认识11~20 各数" 这一课进行到尾声时,教师便可带领学生们重新阅读“10颗星星装成 1 袋”这个绘本故事,并带领学生进行绘本创编,比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星星制造到什么进程了?我们一起数一数吧”随后学生们便会争先恐后的数数,而教师则可以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创编绘本,比如:“10 个十是多少?那么这次云朵姐姐会怎么数呢?”通过这种问题创编的方式,可以让数学课堂阅读向外延伸拓展,从而激发学生们的阅读欲望,巩固他们他们的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具身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师引入绘本教学内容,带领小学生以趣味化方式进行学习与探索,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学习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路馨语 . 具身视域下数学绘本阅读融入课堂的实践路径探寻—以 " 认识 11 ~ 20 各数 " 教学为例 [J]. 华夏教师 ,2021(21):67- 68.
[2] 祖聪慧 . 绘本阅读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小学教学参考 ,2025(12):59-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