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困境与突破

作者

夏建霞

桃江县老干部休养活动中心 湖南桃江 413400

职工心理健康是劳动者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产业工人队伍稳定与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明确提出关注职工心理健康,推动服务制度化发展 [1]。当前,职工心理健康服务虽已形成涵盖政策支撑、多元主体、广泛覆盖的初步框架,但在供给效能、专业支撑、协同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矛盾,制约服务质量提升。本文通过分析服务现实样态、梳理主要困境、探索突破路径,旨在为优化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实践参考。

一、新时代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的现实样态

当前,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已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态势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第一,政策背景为服务开展提供基础支撑。近年来,国家层面通过《“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关注职工心理健康,推动事业单位将心理疏导纳入员工关怀范畴,为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第二,服务内容与形式呈现多元化特征。从服务形式看,既有工会组织的集中式心理讲座、事业单位内部的一对一咨询热线,也有社会机构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线上心理测评等;从服务主体看,工会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事业单位承担主体责任,社会机构则以专业优势补充服务供给,三者共同构建起“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服务格局。

第三,服务覆盖群体逐步扩大。服务覆盖群体逐步扩大。当前服务对象已从教育、医疗、科研等传统事业单位领域职工,延伸至文化、社会服务等新兴事业单位从业者,覆盖范畴既涵盖编制内的稳定职工群体,也纳入编外聘用及项目制等多元用工形式人员,服务的普惠性与可及性显著增强。整体而言,现阶段事业单位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已构筑基础框架,为后续深化服务积累了实践经验。

二、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困境解析

( 一) 服务供给与职工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的核心矛盾在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不匹配,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其一,服务内容同质化问题突出,以通用型心理讲座、标准化测评为主的服务占比较高,针对不同岗位、年龄职工的个性化方案(如青年职工的职业压力疏导、老职工的职业适应辅导)供给不足;其二,服务形式单一化特征明显,集中式线下活动仍是主要载体,日常化、渗透式的服务(如班组心理互助、常态化咨询预约)尚未形成规模;其三,职工需求呈现显著差异化,青年职工更关注职业发展与情绪管理,中年职工侧重家庭 - 工作平衡,老年职工则面临技能迭代的心理适应问题,现有服务难以精准覆盖多元需求[2]。

( 二) 专业服务力量的系统性短板

专业服务能力不足成制约服务质量关键瓶颈,具体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心理咨询师配置存在结构性的缺口,市级事业单位还能通过专项编制或政府采购补充力量,可基层教育、医疗单位以及偏远地区公共服务机构普遍面临“有需求无资源”困境;从业人员专业资质存在显著差异,部分服务提供者仅经过短期岗前培训就开展工作,缺乏临床心理学系统训练与危机干预经验,服务专业性难以得到保证;最后,服务团队稳定性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岗位大多依赖编外聘用人员及项目制用工,受编制限制、薪酬待遇偏低以及职称晋升通道狭窄等因素制约,核心人员流失率较高,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服务支撑体系。

( 三) 支持保障体系的协同性不足

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主体协同联动才行,但当前保障机制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问题。其一,事业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得不太到位,部分单位将心理健康服务当作“辅助性工作”,在经费投入和政策设计上重业务指标轻人文关怀。其二,工会组织的统筹效能受到一定限制,虽然承担着牵头职责,但在整合教育、医疗、社区等资源时缺乏长效协作机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其三,专业机构参与的路径不够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事业单位的合作多是项目制短期支持,常态化服务又因资源匹配度不足难以覆盖基层职工,致使学术机构的专业优势未能充分释放。

三、新时代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的突破路径探索

( 一) 构建需求导向的分层分类服务模式

破解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关键在于建立需求驱动的服务机制。首先,通过常态化需求调研(如季度问卷、班组访谈)动态收集职工心理诉求,建立涵盖岗位类型(一线职工、技术岗、管理层)、年龄阶段(青年职工、中年职工、临近退休职工)的细分需求库;其次,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服务方案——青年职工侧重职业压力疏导与情绪管理,可开展“职场心理适应工作坊”;中年职工关注家庭 - 工作平衡,可提供“压力调节小组”;临近退休职工聚焦职业转型适应,可组织“职业生命周期规划讲座”,通过精准匹配提升服务效能[3]。

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需求信息进行深度挖掘,识别出共性问题与个性需求,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建立反馈机制,定期评估服务效果,根据职工反馈调整服务内容与方式,确保服务始终贴近职工实际需求,形成需求驱动的服务闭环。

( 二) 强化专业服务队伍的培育与支持

提升服务质量需从专业队伍建设入手,具体可分三步推进:首先,完善培训体系,联合高校心理学系、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定期轮训,内容涵盖基础理论、个案处理技巧等,覆盖企业内部兼职咨询师与社会机构从业人员;其次,建立资质认证与考核机制,由行业协会制定服务标准,对从业人员进行年度考核,确保服务规范性;最后,稳定基层服务队伍,通过发放岗位补贴、将心理咨询服务时长纳入职称评定等激励措施,提升基层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减少人员流动。

( 三) 完善多方协同的服务保障机制

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得依靠多方主体协同一起发力,要从三个方面强化保障措施来实现。第一方面要推动事业单位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职工关怀制度之中,明确专项经费的具体占比(例如年度福利经费的 10‰ 15% ),并且将服务成效纳入单位文明创建考核范围;第二方面要发挥工会的枢纽连接作用,建立“事业单位 - 社区 - 医疗机构”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单位内部活动场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医院精神卫生科等各类资源,避免出现条线分割的情况;第三方面要畅通专业机构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渠道,通过财政专项采购、公益服务招标等方式,引导高校心理中心、行业协会等为基层事业单位提供普惠性服务,从而形成“单位主导、工会联动、专业支撑”的协同工作格局。

四、结语

本研究揭示了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困境的结构性特征,即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专业力量的系统性短板及协同保障的不足,为理解服务效能不足的深层原因提供了理论视角。提出的分层分类服务模式、专业队伍培育机制及多方协同保障路径,具有较强的实践可操作性,有助于推动服务从“覆盖”向“精准”转变,对企业职工关怀制度完善、工会职能发挥及社会力量参与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相较于已有研究,本研究更聚焦多方主体的联动作用,强调企业、工会、社会机构的协同发力,补充了服务保障机制的具体实现路径。需指出的是,本研究未涉及服务效果的长期跟踪评估,未来可结合不同行业、区域的差异性,进一步验证路径的普适性,并探索长效评估机制,以完善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占仁 .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难点与突破策略 [J]. 中国高等教育 , 2024(9):38-43.

[2] 刘亚杰 .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难点与突破策略 [J].2025(17):10-12.

[3] 王威威 . 新时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与统筹策略解析 [J]. 新教师 ,2024(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