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意义与路径探究

作者

吴燕虾

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 363000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瑰宝,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德育工作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资源。从古人的智慧到现代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亟需被挖掘并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因此,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路径,成为当前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岁月的洗涤而传承下来的先进思想、品质,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德育教育的有效素材,将其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对于传承文化,提高学生德育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传统文化具有仁德、道法自然、智慧、礼仪等多重内涵,将其融入到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诚信、仁爱、节约等品质,有利于约束学生的言行,提高学生的德育品质,深化德育教育效果。其次,发挥生物学科育人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生物是研究生命科学的自然规律的学科,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在生物学习和探究中融入传统文化,既能够体现古人对自然、生命的理解,也能够渗透生命观念,培养学生热爱自己、与人为善、人地共存等观念。最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生物学科与学生周边的环境息息相关,通过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路径

(一)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或文化保护项目,强化其社会责任感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因此,教师需注重组织相关的志愿服务或文化保护项目,以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机会亲身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为例,教师要先深入挖掘与动物运动相关的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元素。比如,中国传统农业中牛拉犁、马拉车等利用动物运动进行劳作的方式,这些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动物运动特点和力量的巧妙运用,更蕴含着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教师可以结合《动物的运动》课程知识,设计出一套详细的项目方案,明确项目目标为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农耕文化中动物运动的价值,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还可以与当地的农户合作,安排学生亲身观察牛拉犁、马拉车等传统农业劳作过程。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动物运动知识,分析牛、马在拉动农具时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方式、力量的传递以及如何适应不同的地形和劳作需求。同时,邀请农户讲述这些传统劳作方式的历史渊源、操作技巧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们不仅能从中学到动物运动的实践知识,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厚根基。

(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采用角色扮演方式提升吸引力

在现行的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历史故事、诗词歌赋、哲学思想、民俗风情等,这些元素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承[2]。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需注重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挖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充分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人的性别遗传》为例,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中,对姓氏传承有着独特的重视,姓氏往往依据父系血缘传递,这与遗传学中Y 染色体主要由男性遗传的特性存在内在关联。教师可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姓氏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收集丰富的姓氏传承故事、家族族谱案例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如家族祭祀中对男性后裔主祭权的传统设定,其背后反映了父系血缘传承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可以设定“古代家族传承”的情境,挑选学生分别扮演家族中的不同角色,如族长、长子、次子、女儿等。在这个情境中,族长负责主持家族事务,强调姓氏传承和家族血脉延续的重要性,而长子作为家族男性血脉的主要继承者,肩负着继承家业、延续家族荣耀的重任。次子则在旁辅助,女儿虽不承担姓氏传承责任,但在家族文化中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现。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引导扮演长子的学生详细阐述自己在家族传承中的使命,以及为何家族如此重视男性血脉的延续,这就促使学生从遗传学角度去思考 Y 染色体遗传的稳定性和独特性,类比姓氏传承中父系血缘的一脉相承。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在扮演过程中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性别观念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以及现代遗传学知识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和改变。学生可能会意识到传统重男轻女观念在遗传学上有一定根源,但在现代社会,这种观念已不符合男女平等的价值观,我们应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部分,摒弃落后观念。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在思想层面得到了升华,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共同寄托。在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还增强了民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身份认同。

以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光合作用》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展示多幅精美的五谷丰登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农作物,提问学生这些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从而引出光合作用的话题。接着,详细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原理以及对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讲解过程中,适时穿插春节习俗中与农业相关的内容,如讲述祭祀土地神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古人虽然不了解光合作用的科学原理,但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意识到自然环境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而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他们探讨春节习俗中还有哪些与植物生长、农业生产相关的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与光合作用的联系。例如,春节期间人们喜欢在家中摆放绿植,学生可以分析绿植在室内环境中的光合作用对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而且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文化保护项目、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学等措施,开展丰富和生动的德育工作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丹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相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5(1):073-076

[2]高扬鹏,韦庆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文化自觉审视[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5,41(1):16-18

[本文系漳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 2024 年第十期漳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意义与路径探究”(立项序号:zdy2423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