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项目学习驱动学生深度思维的探究
楼晓芳
义乌市下骆宅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数学项目学习如何驱动学生深度思维发展,通过构建系统化项目学习路径、设计多元思维促进策略与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三方面展开探究。项目学习能有效打破传统数学课堂局限,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促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考形成。项目学习环境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思维深度与广度获得显著提升,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项目学习;深度思维
一、项目学习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路径
项目学习融入初中数学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系统化实践路径。明确项目设计核心要素,包括问题情境创设、任务目标确立、学习资源整合等方面至关重要。情境创设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将抽象数学概念具象化,激发学习兴趣。任务目标确立需体现层次性与挑战性,促使学生不断突破思维局限,逐步提升思维难度。学习资源整合应注重多样性与实用性,包括实物材料、数字资源、社会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探究支持。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转变很重要,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通过提问、点拨、反馈等方式,适时介入学生探究过程。同时需创设良好班级文化,鼓励质疑精神与冒险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思考习惯。项目学习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可采用小组协作、个体探究或全班交流等方式,满足不同学习阶段需求。
以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绝对值的教学为例,可设计温度变化与能源消耗项目学习活动。此项目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将抽象绝对值概念与日常温度变化紧密关联。首先创设情境:某城市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如何分析温差对能源消耗影响?引入核心问题:当室内温度恒定20℃时,室外温度变化如何影响供暖能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当地一周气温数据,计算每日室内外温差,引导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温差?此时自然引入绝对值概念,温差可表示为|室内温度-室外温度|。项目深入阶段,学生探究温差与能耗关系,构建简化数学模型:能耗∝|20-室外温度|。各小组利用收集数据,绘制温差-能耗关系图,发现绝对值函数图像特征。教师通过引导提问:为何能耗曲线呈V形?当室外温度等于室内温度时,能耗为何最低?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绝对值性质。项目拓展环节,学生思考:如何优化居室保温措施减少能耗?分析不同保温材料对能耗曲线斜率影响,进一步应用绝对值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各小组制作展板,展示数据分析结果与节能建议。
二、项目活动促进思维深度的关键策略
项目活动作为促进学生思维深度重要载体,其核心在于构建多元策略体系。问题设计应体现开放性与探究性,避免单一答案或解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分析。思维支架的构建十分必要,可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建立知识联系。认知冲突创设能有效激发深度思考,呈现看似矛盾数据或反直觉现象,促使学生主动调整已有认知结构。思维型工具引入也很关键,借助图形计算器、数学建模软件等技术工具辅助复杂问题分析,降低计算负担,聚焦思维本质。同伴互动机制建立同样重要,可采用辩论、小组讨论等形式促进思维碰撞,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审视问题。针对不同思维层次设计相应支持措施也不可忽视,为基础思维提供清晰指导,为高阶思维预留足够探索空间。
以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章平行线的教学为例,可设计城市规划师项目学习活动。此项目旨在通过城市道路规划情境,深化学生对平行线概念与性质理解,培养空间思维与应用意识。项目初始阶段,向学生展示某城市交通拥堵区域地图,提出核心问题:如何重新规划道路网络提高通行效率?引导学生观察现有道路布局问题,发现许多十字路口过于密集导致频繁停车。学生分组讨论改进方案,此时教师巧妙引入平行线概念,介绍城市棋盘式与射线式道路规划两种模式,创设认知冲突:哪种布局更利于交通流畅?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设计简易沙盘模型,探究不同道路布局下车辆通行效率。实验中,需计算平行道路间最佳距离,应用平行线性质判断交叉口角度。活动深入阶段,引入实际约束条件:如何在已有建筑物限制下规划平行道路?此问题促使学生应用平行线判定与性质,探索通过两条已知直线确定平行线位置方法。各小组运用平行线知识,结合城市实际需求,绘制改进后道路规划图并计算关键路段角度与距离。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项目评价助力思维发展的有效机制
教师应确立多元评价理念,打破传统唯分数论评价局限,从认知、情感、能力等多维度评估学生表现。评价主体应实现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引入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形式,形成全方位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设计应注重思维过程与结果并重,如通过学习日志记录推理路径,通过成果展示检验思维成效。评价标准制定需体现发展性与针对性,依据学生起点水平设定合理目标,关注个体进步而非横向比较。同时,思维表现指标应细化明确,从思维深度、广度、灵活性、批判性等方面建立具体评估框架。形成性评价贯穿项目全过程非常必要,通过阶段性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数字化评价技术应用能提升评价效率与精准度,如利用智能系统分析学生思维路径特征。评价结果运用也至关重要,应用于指导后续教学改进,促进教师反思与成长。此外,元评价机制建立能保障评价质量,定期审视评价体系科学性与有效性。评价激励作用发挥同样值得关注,通过肯定进步、鼓励创新等方式增强学习动力与信心。教师还应注重评价生态构建,营造平等、开放评价氛围,使评价过程本身成为思维发展重要契机。评价信息收集需做到客观全面,运用观察、访谈、档案袋等多种方法获取学生思维发展真实数据,为精准评价提供坚实依据。
结论:系统构建项目学习融入路径、科学设计思维促进策略与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三方面协同推进,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真实的情境创设、开放性问题设计、思维支架构建等关键要素对激发学生思维潜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项目学习,学生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批判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学习主动性与思维深度显著增强。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数学项目对特定思维品质影响机制,深化项目学习理论与实践融合。
参考文献
[1] 应琴芬,王罗那,唐笑敏. 知识深度模型视角下初中数学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探析[J]. 中学教研(数学),2024(6):9-12.
[2] 黄兰. 基于问题驱动的深度学习课例研究——以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为例[D].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21.
[3] 胡亨. 发现课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项目化学习实施策略研究[D].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