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余婧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宣成中心学校 366313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 "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语文教育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身心之中,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实际情况点滴渗透,做到“春风吹过,润物无声”,这才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象的概括,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要注重语文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使得学生既能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有效地确保小学语文教学能够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实际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实践,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出如下几点总结。

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构建心理安全环境

课堂教学的气氛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几个教学环节,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智以及其学习感受。比如说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学生,组织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心理教育,我们每天都在做这些,所以进行语文教育也就是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此教师便可以在语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有所提升。

例如,在教学《春夏秋冬》一课时,老师就可以设计一个活动,可以让学生说说哪个季节是他们最爱的,说说为什么最喜欢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热情,然后引导学生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情境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们对四季的印象,还能提高学生们情感表达的能力,对于加强学生们之间的情感互动也有好处,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等特点,通过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天然优势," 在《姓氏歌》知识上堂的时候,老师可以把自我认同的教育理念带入进去,来加强小学生的自我认识以及骄傲的程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地营造一种接纳、支持的心理氛围,比如微笑、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疑惑以及给予学生的赞赏和欣赏以满足孩子希望得到肯定的愿望”。

二、挖掘教材心理内涵,实现情感价值渗透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人文性,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从人文性的角度去切实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这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知识学习及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然而小学生对事情的理解能力不足,故此语文教师需要在向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训练与培养之前进行教案的准备,使小学生可以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感受、体会到情感教育的实际学习效果。

例如,在上《我多想去看看》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有情感体验的语文题,以此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因为“我多想去看看”体现的是孩子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于这个愿望的表达来加强对于学生理想信念以及积极心态的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你最想去哪里看什么呢?为什么呢?从而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品质。讲授《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时候,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体会友谊的可贵之处以及相助所带来的喜悦,小公鸡和小鸭子彼此帮助的故事体现出同伴之间的关心与扶持,教师借助角色剖析让学生领悟到朋友陷入困境时该怎么做,进而塑造学生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增进其社会情感的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促进心理素质发展

活动教学是一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只有在真实的活动过程之中,小学生们才能体会并吸取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内 涵,语文活动包含于课上的小组活动和课下的实践活动之中,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夜色》一课中,教师可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夜晚、黑暗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们克服自己的恐怖心理,形成勇敢的精神。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老师就可以随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作出相应的指导帮助,而且老师还需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并且觉得自己被认可并能被接受。

总而言之 ,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用语文教材的内容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最适合课堂教学的方式,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语文老师还要从语文活动、语文学科特点等方面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开阔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这样才能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才能够使小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的人才,这样才能符合我们国家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史晨钰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J]. 格言 ( 校园版 ),2025,(15):14-16.

[2] 徐超 .“心”“语”巧融合润物细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 [J]. 格言 ( 校园版 ),2025,(09):20-22.

[3] 李慧英.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 河北教育( 德育版 ),2025,63(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