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议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李菁

辽宁省锦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锦州 121000

一、引言

土地整治是指通过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深入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对于推动土地整治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设计与实际脱节

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表现为规划缺乏前瞻性,往往只侧重于当前的需求和状况,而未能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使得整治后的土地虽在短期内可能满足使用需求,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因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面临再次整治的风险;另一方面,规划设计与实地情况不符,由于对项目区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深入,或对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考虑不充分,导致规划设计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这不仅增加了实际施工过程中的难度,还会引发大量的调整和设计变更,从而增加施工成本。

(二)资金筹措与使用管理问题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筹措与使用管理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资金筹措渠道相对有限,项目推进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政府财政投入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受财政收入和预算安排的限制,往往难以全面满足所有项目的资金需求[1]。另外,社会资本对参与土地整治项目的积极性和程度不高,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筹措的困难。另一方面,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管理不规范、使用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一些项目甚至出现了资金挪用、浪费等严重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严重损害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群众参与度不高

部分群众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目的、意义和效益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他们缺乏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常常认为土地整治仅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甚至担心项目整治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因此表现出不愿意参与的态度。还应注意的是,在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群众参与机制仍尚不完善,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中缺乏与群众的充分沟通和协商,致使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难以得到有效反映和采纳。

(四)生态环境影响问题

在推进土地整治项目时,经常存在一些项目单位和施工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这可能导致整治后的土地生态环境出现恶化,比如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后果。与此同时,在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阶段,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也往往显得不够充分和深入,这种评估的不足可能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或者导致整治后的土地生态环境无法达到预期的改善效果。

(五)项目实施监管不到位

现在,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监管机制尚不健全,存在着明显的监管空白和漏洞,这使得一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项目进度滞后、质量不达标等问题频发。即便有些项目存在监管机制,但由于监管力度不够,或者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素质不高,监管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出现走过场、形式主义等现象,进而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效果和监管的严肃性[2]。

三、解决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规划设计与实地调研

在规划设计阶段,为了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应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求,保证整治后的土地能够满足长期的发展要求。为此,需要建立长期发展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衔接机制,将土地整治紧密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还应做到的是,在规划设计前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和勘察设计,全面了解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和自然条件。通过运用遥感技术、GIS 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提高勘察设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还应充分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保证规划设计既符合实际发展需求,又能够体现群众意愿。

(二)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与加强资金管理

一方面,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是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不仅依赖政府财政投入,还要通过 PPP 模式、土地整治基金等创新方式,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土地整治领域。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争取贷款支持等,为土地整治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在资金筹措到位后,加强资金管理同样不可忽视。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实行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管理方式,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计。

(三)提高群众参与度与完善参与机制

为了提升土地整治项目的群众基础和参与度,项目单位应加强对群众的土地整治宣传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使群众深入了解土地整治的目的、意义和长远效益,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还应注意的是,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同样重要[3],以此确保在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中,群众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此,可以建立群众代表会议、听证会等制度,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协商,真正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为了提高土地整治项目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一方面,必须加强对项目单位和施工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培训和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切实增强其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在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阶段,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工作,保证项目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这可以通过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开展专家论证等方式来实现,以保证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加强项目实施监管与考核

为了确保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有效管理,必须采取一些列有效举措。其一,建立健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监管机制。这一机制需明确监管职责和程序,通过建立项目监管小组、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等具体措施,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全面监督和管理;为了提升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行能力,还应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其监管能力和水平。其二,建立健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考核和奖惩机制。通过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制定明确的奖惩办法等方式,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对于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对于违规违法行为,则应严肃处理,以维护项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证土地整治项目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和要求顺利推进。

四、结语

综上,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面临多重挑战,但通过加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提高群众参与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及完善监管机制,可有望克服这些问题。未来,需不断探索创新,确保土地整治项目稳健前行,助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杰华,凌宇,吴猛,等.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方农机,2024,55(07):170-172+190.

[2]张小筱.基于耕地保护的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2,(17):215-218.

[3]高可.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