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教” 改革背景下达州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优化

作者

吴浪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0

2016 年起,国家多次强调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阵地,肩负着传承工匠精神的重任,达州高职院校在“三教”改革的大背景下,探索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对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增强院校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教”改革背景下达州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分析

在“三教”改革推动教学优化的背景下,培育工匠精神能让学生形成对职业敬畏、执着、负责的态度,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会在专业学习中精益求精,注重技能打磨与创新,这有助于他们毕业后迅速融入岗位。而且“三教”改革要求院校在教师、教材、教法上不断创新突破,培育工匠精神可促使达州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融入工匠精神相关元素,丰富教材内涵;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推动教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更注重自身工匠精神的体现与对学生的引导,使其在职业教育领域更具特色与影响力,充分发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作用。此外,高职院校培育出的拥有工匠精神的学生,进入当地企业后,能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开展工作,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进而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为区域经济繁荣注入动力。

二、“三教”改革背景下达州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策略

(一)针对认知不足,强化思想引领

部分学生对工匠精神存在“过时论”“小众论”等认知偏差,需从认知唤醒、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三个维度强化思想引领,院校可联合达州市人社局、行业协会打造“工匠讲堂”品牌活动,每学期邀请 3-5 名达州本地行业工匠(如川东机械首席技师、达州特色农产品非遗传承人等)走进校园,通过“技艺展示+ 故事分享 + 互动问答”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工匠精神在现代产业中的实际价值;依托校园文化载体构建“立体宣传矩阵”,在教学楼走廊打造“工匠文化长廊”,展示达州本土工匠事迹与行业发展历程,利用校园广播开设“每日工匠故事”栏目,在官方公众号推出“工匠访谈”系列推文,形成“处处见工匠、时时学工匠”的校园氛围。

(二)提升实践能力,深化产教融合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依托真实职业场景,达州高职院校应立足本地产业特色(如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特色农业等),构建“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培育模式。一方面,建立“企业导师驻校”机制,与达州重点企业(如达州钢铁集团、川环科技等)签订合作协议,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每学期承担不少于32 课时的实践教学任务,将企业生产中的典型案例(如设备精密维修、产品质量把控等)转化为教学项目,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行业前沿技术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打造“阶梯式实践体系”,根据学生年级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实践任务:大一开展“企业认知实习”,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生产线,了解工匠精神在实际生产中的体现;大二进行“项目化实践”,围绕企业真实订单(如机械零件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开展小组实践,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专注执着的工作态度;大三实施“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在企业师傅指导下独立承担岗位工作,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锤炼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

(三)完善培育体系,推进“三教”协同

1. 课程体系改革

以“融入专业、贴近产业、突出匠心”为原则,优化课程设置,构建“通识 + 专业 + 实践”三位一体的工匠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在通识课程层面,开设《工匠精神与职业伦理》必修课程,系统讲解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时代内涵以及达州本土工匠文化,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在专业课程层面,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融合”教研活动,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工匠精神元素,如机械制造专业在《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中,结合达州装备制造企业对零件精度的要求,讲解工匠们“毫米不差”的质量追求;电子信息专业在《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课程中,通过分析优秀产品案例,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同时,加强教材建设,组建“校企双元教材编写团队”,由学校专业教师与达州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编写《工匠精神融入专业实践教程》,教材内容涵盖企业真实生产标准、典型工艺案例以及工匠成长故事,确保教材既符合教学规律,又贴近达州产业实际。

2. 评价体系建立

打破“重知识、轻素养”的传统评价模式,建立“多元主体、多维度、全过程”的工匠精神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围绕工匠精神核心要素,设置“职业态度”“创新能力”“质量意识”“团队协作”四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设 3-4 个二级指标,在评价主体上,构建“学校教师 + 企业导师 + 学生自身+ 同学互评”的四方评价机制,学校教师主要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校内实践中的表现,企业导师重点评价学生在顶岗实习、项目实践中的职业素养,学生自评与互评则通过填写《工匠精神成长记录表》,反思自身在学习与实践中的不足,促进自我提升。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践任务完成情况、学习日志等记录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过程,终结性评价通过技能考核、成果展示、综合答辩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

3. 激励机制构建

以“激发动力、树立榜样、促进发展”为目标,构建“物质奖励 + 精神激励 + 发展保障”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在物质奖励方面,设立“达州工匠奖学金”,并优先推荐参与省级以上技能竞赛;联合达州本地企业设立“企业专项激励基金”,对在企业实践中表现优秀、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学生,发放实践补贴与就业意向奖金。在精神激励方面,打造“校园工匠榜样”宣传品牌,通过校园官网、公众号、颁奖典礼等平台,大力宣传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如“技能标兵”“匠心学子”等,邀请优秀学生分享成长经验,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优先面试、实习转正、岗位晋升等机会;为学生提供“工匠精神培育个性化指导”,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为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助力学生将工匠精神转化为职业竞争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 “三教” 改革深化推进的背景下,达州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需紧扣学生认知、实践能力与体系建设关键环节,通过思想引领、产教融合及 “三教” 协同路径,破解培育困境,这不仅能助力学生塑造职业核心素养,更能推动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服务达州区域产业发展。未来,达州高职院校还需持续优化培育路径,动态适配产业需求,让工匠精神真正成为学生职业成长的底色、院校发展的动力与区域经济建设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小平 , 徐艺佳 , 李蜜 . 三教改革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39 (06): 41-44. DOI:10.13947/j.cnki.yyzyxb.2024.06.008.

[2] 施季利 . 基于“三教”改革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 [J]. 山西青年 , 2024, (05): 48-50.

作者简介:

吴浪,女,汉族,1986.1-,人,医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临床医学、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达州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5 年度课题《新时代背景下达州市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