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村镇土地管理中耕地保护的策略探析

作者

李菁

辽宁省锦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锦州 121000

一、引言

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耕地作为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村镇地区,由于土地管理制度相对滞后,耕地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耕地资源面临着被非法占用、滥用和破坏的风险。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加强村镇土地管理中的耕地保护,进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持生态平衡。

二、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首先,作为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耕地的数量稳定与质量提升是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满足国家粮食安全需求的基础。耕地数量的充足与质量的高标准,能够为国家经济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效应对粮食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其次,在农村经济层面,耕地不仅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村经济的命脉所在。通过保护耕地,可以保证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农村经济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后,耕地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保护耕地,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耕地保护的紧迫性

耕地数量的持续减少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使得大量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被不断转化为各类建设用地。这一趋势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耕地质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度开垦、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以及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导致了土壤结构的破坏,还引发了严重的土壤污染与退化问题,这些都对耕地的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品质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更为关键的是,目前一些村镇干部及农民群众对于耕地保护的认识尚显不足,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与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耕地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使得耕地保护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三、村镇土地管理中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

村镇土地管理中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关于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存在空白和漏洞,如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效果不佳,耕地保护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这使得一些单位和个人在利益驱动下,肆意占用和破坏耕地,耕地保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其次,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村镇地区土地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界限不明,导致耕地被非法占用和滥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土地执法监管力度不足,违法用地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2]。再次,耕地保护意识薄弱,部分村镇干部和农民群众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一些农民为了短期利益,擅自将耕地转为其他用途,导致耕地资源流失,更有甚者,一些村镇干部在土地管理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损害了耕地保护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村镇土地管理中耕地保护的策略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耕地保护法制保障

为强化耕地保护,首要任务是修订完善耕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填补现有法律空白,明确耕地保护的法律地位与责任主体,并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的惩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责任追究机制,对失职渎职、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实施严厉问责,以提升耕地保护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还需加强土地执法监管力度,建立土地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用地行为,并通过强化土地执法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确保其执法能力与公正性,从而有效保障耕地保护政策的落实。

(二)健全土地管理制度,规范村镇土地管理秩序

健全土地管理制度需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完善土地权属登记制度是关键,明确土地权属与界限,为耕地提供产权保障,防止非法占用,保证耕地使用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其次,需加强对村镇土地的规划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土地用途,引导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避免耕地被随意转用。最后,还应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机制,实时捕捉土地市场的波动与变化,为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及时发现土地违法活动并迅速采取措施,维护土地市场秩序。

(三)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耕地保护意识

首先,应广泛且深入地开展耕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借助媒体、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媒介,普及耕地保护知识,提升全社会尤其是农民群体对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强化其科学耕作意识与能力,引导其主动参与耕地保护。其次,要构建耕地保护教育培训体系,对村镇干部及土地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提升他们的耕地保护意识与依法用地、管地能力。再次,必须积极营造耕地保护的社会氛围,鼓励社会各界,如通过成立志愿者队伍、参与公益活动等形式,共同关注和支持耕地保护工作。最后,加大对耕地保护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强化舆论监督,确保耕地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民积极参与、共同守护耕地的良好风尚。

(四)加大耕地保护投入力度,提高耕地保护效果

这方面的措施包括:其一,加对耕地保护的财政投入,保证该经费被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为耕地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并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其使用效益最大化。其二,积极实施一系列耕地保护项目,包括耕地质量监测、土地整治以及生态修复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不断改善耕地质量,提升耕地生产潜力,并强化其生态功能[3]。其三,采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耕地保护工作中来,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等手段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同时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保证社会资本在参与耕地保护时能够合法合规、有序进行。

(五)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提升耕地保护科技水平

提升耕地保护科技水平,需聚焦于几个核心方面。首先,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至关重要,这涉及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耕地质量实施动态、精确的监测与评价等方面,为耕地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大力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模式,包括轮作休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以提升耕地利用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最后,深入研究耕地生态修复与治理技术,借助生物技术与工程手段,对受损耕地实施科学修复与综合治理,以此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恢复并提升耕地生态功能。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需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及推动技术创新等策略,全面提升耕地保护效果。未来,应持续优化耕地保护策略,确保其适应时代需求,为我国村镇土地管理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沛沛.村镇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

21.

[2]李孟楠.村镇土地管理中耕地保护的策略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10):109-111.

[3]聂磊.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措施及其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15):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