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与管理
胡文勇
重庆市合川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管理问题,通过分析现状并探讨存在问题,提出组织优化实施途径与管理创新评价机制。当前小学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普遍存在组织架构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均衡、管理流程欠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构建科学组织架构、完善活动规划、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措施,以期全面提升小学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外兴趣小组;组织管理
一、小学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探讨
当前小学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增强体质、促进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作用。然而实际开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其一组织架构方面往往缺乏系统性规划,多数学校未能建立专门工作团队,导致职责划分不明确,协调机制不健全,活动开展受阻。其二资源配置普遍存在不均衡现象,表现为场地设施不足、器材配备缺乏、指导师资力量薄弱等,限制了活动类型多样化发展。其三时间安排上也存在诸多矛盾,课业负担与课外活动冲突,致使学生参与积极性受到影响。其四管理流程欠规范,缺乏科学管理机制,未能形成完善考核标准与激励措施,造成活动质量监控难度大。
活动内容设计方面同样问题突出,往往侧重技能训练而忽视趣味性,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与兴趣需求导致吸引力不足。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滞后,风险防控意识不强,安全责任划分不清晰,潜藏诸多隐患。家校联动机制缺失,家长参与度低社会支持力度不够,影响活动可持续发展。评价反馈渠道不畅通,缺乏科学评估工具,无法及时获取活动效果信息,难以做出针对性调整改进。这些问题制约着小学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效能发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当前学生普遍对体育活动兴趣浓厚,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充分参与;教师虽有教学热情但专业指导能力参差不齐;学校管理层重视程度不足,政策支持力度欠缺。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体育课外活动价值认识不到位、系统规划不完善、实施保障不充分等深层次问题,需要从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
二、小学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组织优化与实施途径
针对小学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存在问题,应着力优化组织结构,创新实施途径。其一构建科学组织架构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明确校长牵头负责制,体育教研组具体实施,班主任配合协调,形成多层次组织网络确保活动高效运行。其二完善活动规划,制定学期、学年计划、科学编排活动时间,避免与文化课学习冲突实现课内外有机衔接。活动内容设计应突破传统局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爱好,开设多样化项目,如趣味田径、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游戏、户外拓展等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在师资配备方面建立专兼结合模式,充分利用校内体育教师资源,同时引入校外专业人才,如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弥补师资不足,提升指导质量。场地器材保障方面应充分挖掘校内潜力,合理规划使用时段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寻求校外支持,借用社区场馆拓展活动空间;创造性改造现有设施,低成本自制体育器材解决硬件制约。
经费支持方面建议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同时争取教育部门政策倾斜,寻求社会赞助,形成多元化经费来源渠道。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分层分类指导,按年龄段、能力水平、兴趣偏好等因素科学分组,实行走班制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方法上强调寓教于乐,减少机械训练增加游戏元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建立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与演练,配备必要医疗救护设备,购买活动保险全方位防范风险。家校合作方面,通过家长开放日、志愿者招募等形式,吸引家长参与活动组织与管理,形成育人合力。搭建展示平台,定期举办汇报演出、比赛联谊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增强成就感与自信心。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管理创新与评价机制
实现小学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与科学评价机制构建尤为关键。其一创新管理模式,引入项目化管理理念将兴趣小组视为独立项目,制定明确目标分配专项资源,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生反馈及时优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保持活力。制度建设方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考勤管理、安全责任、活动记录等形成规范化操作流程,确保活动有序进行。信息化手段应用也不可忽视,借助智能终端设备记录学生参与情况,利用微信群、班级群等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实现家校即时沟通提高管理效率。激励机制构建同样重要,设立体育之星等荣誉称号,开展优秀小组评选活动,将参与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多维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教师队伍管理上实施导师制,明确职责权限建立绩效考核标准,将指导成效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调动教师积极性。资源管理方面建立器材使用登记制度,实行责任到人,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创新场地管理实现网上预约,提高使用效率。评价机制构建应坚持多元化原则,从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评与他评等多角度入手,全面客观反映活动开展情况。具体为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参与度、活动组织实施规范性等;结果评价则聚焦学生技能提升、身体素质改善等方面。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管理者评价等形成多方参与格局。评价工具设计上采用观察记录、问卷调查、访谈、体能测试等多种手段收集全面数据。构建反馈改进机制,定期开展评价结果分析会找出问题症结,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建立长效监测机制,追踪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评估活动长期效果。另外开展经验交流活动,组织校际观摩,学习先进做法促进共同提高。
结论:当前这一领域仍存在组织架构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均、管理流程欠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构建科学组织架构、完善活动规划、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组织优化与管理创新能有效提升活动质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促进身体素质全面提高。未来小学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发展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注重趣味性与实效性结合,强化安全保障,深化家校协作,实现资源整合,从而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健康生活方式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秀,卢忠瑾.延安市宝塔区小学课外体育兴趣小组开展状况调查分析[J].知识文库,2017,(17):74-75.
[2]封晓亮.开展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06):81.
[3]蔡海亚.建立兴趣小组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J].考试周刊,2007,(1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