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探讨

作者

周红梅

平山县外国语中学

引言

教学评一致性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原则,强调教师、学生和评价三者的深度融合。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同时在课堂实施中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策略,评价环节则应与教学目标和学习过程紧密衔接,保证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这种一致性并非简单的流程匹配,而是通过不断反思与调整,让教学真正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精准把控教学评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深层价值。

一、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现状

目前,教学评一致性在初中课程中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部分学校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方式,推动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目标导向,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系统的操作模式。教师们在课堂上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尝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同时评价环节也被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这种转变让语文课堂更加聚焦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效率有所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增强。

但不可忽视的是,实践过程中的挑战依然存在,一些新的矛盾点也逐渐显现。教学层面,教学目标的设定仍旧模糊,未能清晰界定学生应掌握的核心知识与能力,导致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无法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学目标的叙写上,也未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往往停留在对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忽视了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深层次培养[1]。学习层面,虽然课堂活动日渐多样化,但多数情况下,未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体差异,学生看似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但实际上并未真正深入理解与内化知识。评价层面,尽管教师开始注重将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但评价方式仍显单一,仍是以终结性评价居多,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动态关注。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以及学习内容的匹配度不足,导致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最为关键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往往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首先在目标设定上下功夫,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能过于笼统或过于具体,要切实反映学生的学习实际,关注他们的能力与素养发展。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通过描绘紫藤萝的繁茂与凋零,隐喻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传递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学习这篇课文后,学生需要掌握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在此之前,学生通过《陋室铭》和《爱莲说》,已经对这一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2]。通过分析学情,《紫藤萝瀑布》的教学目标设定,必须紧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引导其进一步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艺术效果,尝试在写作中模仿运用。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通过文本分析,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紫藤萝隐喻生命,体会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运用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情感或思考。这样的目标设定,既符合课程标准的深度要求,又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使教学活动与评价标准,能够紧密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真正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二)重视学生主体,落实课前预习与课中探究

学习是一种内生性的智力活动,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其中,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课前预习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能让学生提前熟悉接下来所教授的内容,并带着自主阅读后留存的问题进入课堂。教师应进行预习指导,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方向,避免他们盲目翻阅教材,比如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去阅读文本。以《紫藤萝瀑布》为例,预习任务可以涉及如下几个方面:查阅关于紫藤萝的植物特性,了解它的生长周期和象征意义;记录阅读时的感受和困惑,如对某些句子的不理解,或者对作者情感表达的疑惑;思考作者为何用瀑布来形容紫藤萝,并尝试找出文中借景抒情的句子[3]。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不光能够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意识,还能为课堂上的深入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课中探究是学生深化理解的关键阶段,也是教学评一致性,得以真正落实的核心环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将课堂主导权逐步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问题驱动下,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一个核心议题,如“作者如何通过紫藤萝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入手,分析紫藤萝所象征的生命意义,并设置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探讨对生命短暂与永恒的感悟,分享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需求一致。

(三)基于目标与过程架构评价体系,实现一致性

实际上,教学评一致性之所以难以落实,核心问题往往出在评价环节。很多教师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难以将教学、学习与评价有效整合,他们常常只关注学生的最终表现,忽视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评价体系的设计往往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想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基于教学目标与学习过程,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评价体系,从学生的课前预习到课堂探究,再到课后巩固,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

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通过预习单或线上平台,收集学生对文本的初步理解与问题,作为评价的起点。课堂上,则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深度与表达能力,及时记录并反馈。比如,讨论“紫藤萝如何象征生命”时,需关注学生是否能从文本细节中提炼观点,是否能结合自身经验进行个性化解读。课后,教师可布置一些拓展性任务,如仿写或主题写作,进一步检验学生对借景抒情手法的掌握程度。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标准应与教学目标紧密对应,注重多样性与灵活性,结合自评、互评与师评,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

结束语

语文不是一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学科,它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去表达、去思考,在阅读中体会文字的美,在写作中传递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评一致性更像是一条看不见的纽带,将师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课堂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学习场域。作为教学工作者,应当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与总结,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积极与同行交流经验,汲取新的教学灵感,让教学评一致性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伟.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课堂实践:要义与操作[J].中学语文教学,2021(6):10-14.

[2]谌舒山:“教—学—评”一致性:价值意蕴、问题透视与实践路径[J].教学研究,2022,45(06):8-14.

[3]吴星,吕琳.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教、学、评”一体化[J].江苏教育,2019(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