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肿瘤消化内科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护理进展

作者

郭钰

山西省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山西太原 030013

       

引言

静脉化疗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伴随而来的药物外渗问题成为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隐患。由于外渗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对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当前,外渗防控仍存在评估不系统、操作不规范、应急响应滞后等问题,亟需构建完善的护理干预体系。基于此背景,围绕外渗风险识别、护理干预措施及流程优化展开深入研究,旨在为提升肿瘤消化内科护理质量和安全水平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化疗药物外渗风险识别与临床表现特征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注过程中,药物意外渗漏至血管周围组织,可能引发局部组织损伤、炎症反应甚至坏死的严重护理不良事件。由于肿瘤消化内科患者多需接受长期、反复的静脉化疗,加之部分患者血管条件较差、治疗依从性不高,使其成为外渗高发人群。系统识别外渗风险因素并准确把握其临床表现特征,是制定有效护理干预措施的基础环节。 从风险识别角度来看,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方面,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是决定其致损程度的关键因素。高渗透压、强刺激性或碱性药物更容易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增加外渗概率。另一方面,操作因素也不容忽视,包括穿刺技术不规范、导管固定不当、输液速度控制不合理等,均可能造成药液外漏。患者个体差异如血管弹性差、凝血功能障碍、意识不清导致肢体活动频繁等,也会间接提高外渗风险。护理人员对高危药物的认知水平及巡视观察的及时性同样是影响外渗发生的重要环节。在外渗的临床表现方面,早期识别尤为关键。典型症状通常表现为输注部位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以及输液回血不畅等异常情况。

这些表现往往提示药液已经开始向血管外扩散,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将进一步发展为局部组织红斑、水疱、溃疡甚至坏死。根据外渗药物类型不同,临床表现也存在差异。例如,某些蒽环类药物可迅速引起深部组织损伤,而植物碱类药物则更多表现为浅表性炎症反应。部分患者可能伴随神经末梢受累,出现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在临床护理中应结合药物特性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关注微小体征变化,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的目标。

二、护理干预策略在减少外渗发生中的应用

为有效降低肿瘤消化内科化疗患者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临床护理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系统化、规范化的干预策略。这些策略涵盖从患者评估、血管选择、穿刺操作到输液过程管理等多个环节,强调以科学、严谨的操作流程为基础,结合个体化护理理念,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在护理干预的前期准备阶段,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是制定个性化防护方案的前提。护理人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状态、既往化疗史、血管条件以及是否存在影响输液安全的基础疾病等因素,识别出高风险人群。对于存在外渗倾向的患者,应提前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并通过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其配合度和自我监测意识。

在血管通路的选择上,优先选用中心静脉导管或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以降低外周静脉输注带来的损伤风险。此类通路不仅能够有效分散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还能显著提升输液安全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规范化的护理流程是减少外渗发生的关键保障。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穿刺部位清洁,避免因感染加重局部反应。穿刺时应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操作,力求一次成功,减少反复穿刺对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在输液过程中,应合理控制输液速度与压力,避免因过快输注导致血管内压升高而引发药液外漏。护理人员需定时巡视观察输液情况,密切关注穿刺部位是否出现异常变化,一旦发现可疑征兆,立即停止输注并启动应急预案。

现代护理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推动外渗防控水平的提升。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外渗风险评估表、完善护理交接制度、开展定期培训与考核等方式,有助于强化护理团队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意识。部分医疗机构还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外渗事件的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从而为优化护理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借助多维度、全过程的护理干预手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外渗发生的可能性,提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三、护理流程优化对提升外渗应急处理能力的影响

在肿瘤消化内科临床护理实践中,化疗药物外渗作为一种突发性护理事件,要求护理团队具备快速识别与高效应对的能力。传统的外渗应急处理流程存在信息传递不畅、职责分工不清、操作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易导致处置延误或干预不足。因此,通过系统性优化护理流程,有助于构建反应迅速、衔接紧密、执行规范的应急管理体系,从而显著提升外渗事件的处置效率和专业水平。护理流程优化的核心在于建立标准化的应急响应机制。针对外渗处理的关键环节,制定统一的操作流程图和应急预案,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与协作关系,使整个处置过程有章可循、有序衔接。

在发现外渗征象后,护理人员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启动报告程序,同时依据药物类型选择合适的解毒剂或局部处理措施,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初步干预。流程中还应包含患者体位调整、局部保护、疼痛管理及后续观察等多维度内容,形成闭环式管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在外渗应急处理流程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电子医嘱系统、移动护理终端及智能输液监控设备的集成使用,可实现外渗风险预警、实时数据采集与远程会诊支持。护理人员能够借助信息系统快速调取相关药物特性及处理指南,提高决策效率和操作准确性。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流程演练与模拟培训,有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实战应对能力和团队协同水平。流程优化还需与质量控制体系紧密结合,以保障外渗应急处理的持续改进。

医疗机构应建立外渗事件登记与分析制度,定期汇总处置过程中的关键数据,评估流程执行效果,并根据反馈结果动态调整方案。将外渗应急处理纳入护理质量考核指标体系,推动护理人员不断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储备,为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通过系统化的流程再造,不仅提升了护理团队对外渗事件的即时响应与科学处置能力,也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机制。这一转变标志着护理工作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的过渡,为提升肿瘤消化内科患者静脉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了坚实保障。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持续教育培训,围绕外渗预防与处理开展定期演练与案例复盘,提高临床判断力和操作规范性。结合多学科协作机制,整合药学、临床医学及护理管理资源,形成协同高效的防控网络。

化疗药物外渗是肿瘤消化内科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风险环节,直接影响患者治疗安全与护理质量。通过系统识别外渗风险因素、完善护理干预策略以及优化应急处理流程,能够有效降低外渗发生率并提升处置效率。随着护理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和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外渗防控体系正逐步向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协作机制,推动护理规范不断更新,以实现静脉化疗安全管理的全面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晓燕 . 肿瘤科化疗药物外渗护理管理研究进展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 20(6): 92-95.

[2] 周文斌, 黄静怡. 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外渗防护体系构建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 2022, 57(4): 456-460.

[3] 刘志刚 . 化疗药物外渗的机制及护理对策研究现状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2024, 40(2): 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