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媒的突围与进击:纵深融合中的探索与思考
李苗苗
榆林传媒中心
媒体融合正从形式上的“物理叠加”走向深度整合的“化学反应”,在这一背景下,地方融媒体中心面临关键转型——既要坚守主流舆论阵地,又要贴近基层群众,还要将本土叙事融入更广阔的话语场。的新媒体实践摒弃“大水漫灌”式的同质竞争,选择以纪录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为切口展开差异化探索,逐步走出一条“小而特、特而优”的发展路径。
一、多维内容布局:构建分众传播的新生态
并未追求大而全的内容覆盖,而是依据平台特性实施分众化运营:以纪录片承载文化厚度,以公众号传递权威与服务,以短视频实现轻量化传播,三者既各司其职,又彼此呼应。
大型纪录片《榆林长城纪事》的创作体现出文化表达的探索与困境。该片借助长城这一文化符号深入解读地方历史,属于真正的地方文化 IP打造,深耕历史脉络、挖掘人文故事。
微信公众号《榆林日报》在破圈传播中展现出积极姿态。从 Vlog 式两会报道到图解政策、专题策划,其内容形态更贴近用户阅读习惯,标题制作亦在准确与吸引力之间寻求平衡。
短视频与直播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内容敏感与叙事能力。通过聚焦普通人故事,将宏大主题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场景,实现了传播中的“榆林温度”。
与陕西省广电网络公司合作,建设了融媒体共享平台,升级优化榆林发布客户端,融入陕西省媒体融合 “一张网、一朵云”整体网络架构,率先实现与省级技术平台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平台三级平台互联贯通、业务协同,建成策、采、编、审、发、评各环节一体化、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管理、传播体系。
品牌影响力与外宣拓展方面,《中国广播影视》《新闻战线》等刊物刊登了媒体融合改革发展经验和做法,市级媒体融合改革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二、共性挑战与破局路径:深水区改革的四个关键
当前,媒体融合已从初期的形式拼凑步入深度整合阶段。肩负着坚守主流舆论阵地、贴近基层群众以及融入广阔话语场的多重使命的地方融媒,已进入发展困境。要破局需建立科学的内容价值评估机制,摒弃唯流量论。内容价值应体现在对本土特色文化的挖掘、对公共事务的深度报道以及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上。例如,深入挖掘独特的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以新颖视角呈现给受众;对本地重大政策实施、民生项目推进等进行跟踪报道,提供深度解读与分析。通过突出本土特色与公共价值,实现从单纯追求 “传播量” 到注重 “价值感” 的升维,提升内容的品质与影响力。破局需从以下方面着力:
内容建设需回归价值本质,避免陷入唯流量论的误区。应建立内容价值评估机制,突出本土特色与公共价值,实现从“传播量”到“价值感”的升维。地方文化资源与现代传播语境的结合,将是内容创新的重要方向。
技术应用应注重实用性与前瞻性。通过 AI 工具解放人力,借助可视化、交互技术提升内容体验,让技术真正赋能内容生产而非成为摆设。持续的技术培训与应用机制建设至关重要。
人才体系需向“一专多能”转型。通过轮岗制、实战练兵、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复合型团队,构建能够适应融媒生产需求的人才梯队。
平台矩阵需实现有机协同。建立“中央厨房”式策划机制,明确各平台功能定位,形成主账号与垂类账号相互导流、互为补充的传播格局,提升整体传播效能。
三、地方融媒体创新才能求发展
地方融媒的深度融合发展没有标准答案,的实践的价值在于其真实面对问题、持续探索的努力。深度融合不是一场冒险,而是基于内容根本、技术支撑与人才基础的持续进化。未来,地方融媒体需进一步明确自身功能定位,深度融入地方治理与社会服务网络,实现从“媒体机构”向“公共服务节点”的身份转变。这一转型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升级,更需要在内容理念、组织结构和运营机制上进行系统性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地方融媒,应成为主流价值的传播者,以贴近性话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成为本土文化的转译者,以现代语态推动地域 IP 走向全国;成为民生服务的连接者,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成为区域形象的塑造者,以真实、立体、多元的叙事展现地方魅力。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长期主义的坚持与系统化的建设。正如长城是一砖一瓦筑就的伟大工程,地方融媒的转型也需要持续积累、不断调试,才能在融合深水区中站稳脚跟,真正成长为兼具区域权威性与全国影响力的新型媒体。这不仅是一个机构的成长课题,更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