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劳动教育 跨学科劳动育人
文凤
重庆市长寿区晶山小学校 401220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为推动我国的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明确的方向。如何落实劳动课程标准,创新劳动育人路径,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劳动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意义
(一)劳动课程标准的内涵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标,以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内容,其主要内涵包括:
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享受劳动的态度,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实践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社会责任:通过参与劳动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综合素质:通过劳动教育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二)劳动课程标准的意义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提升国家竞争力 : 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能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劳动者,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3.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劳动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能够传承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创新跨学科劳动育人路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 加强师资培训 :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的专业培训,提高劳动教育的教师专业素质是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
2. 鼓励教师参与实践 :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活动中。
3. 建立师资交流机制 : 建立劳动教育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推动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劳动教育不应孤立于学科教学之外,而应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科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描写劳动场景的文学作品,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勤与伟大;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与劳动实践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学科教学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劳动教育的熏陶。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环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在日常生活劳动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清扫、班级值日等活动;在生产劳动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种植蔬菜、饲养小动物等农业实践活动;在服务性劳动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动手活动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
(四)构建家校共育的劳动教育模式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构建家校共育的劳动教育模式。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学校可以利用智能研修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例如,学校可以开发劳动教育在线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劳动教育线上平台,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的劳动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劳动实践;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交流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参与劳动教育。通过这些创新手段的应用,提高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结语
落实劳动课程标准,创新劳动育人路径,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学校应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从营造良好劳动文化氛围、推动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构建家校共育的劳动教育模式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劳动教育形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和实践劳动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不断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章振东,戴君,夏建筠,等 . 从小热爱劳动 : 小学生新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J]. 全球教育展望,2022(7).
[2] 蔡其勇,向诗丽,谢霁月,等 .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与建构 [J]. 当代教育科学,2020(9).
[3] 李政林 .“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的过程逻辑与未来路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
[4] 孙亦华 . 家校联动,让劳动教育时尚起来 [J].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9(3).
[5] 金玲. “农”文化: 小学班本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班主任,2021(s1).
[6] 王连照 . 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 [J]. 中国教育学刊,2016(7).
[7] 金玲. “农”文化: 小学班本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班主任,202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