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期文化馆如何推动群众文艺创作

作者

林汉姬

身份证号:440981198209292522 广东 中山 528400

摘 要:文化馆作为群众文艺创作的主阵地,在新时期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搭建展示平台、培育创作生态,能够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热情。通过整合党建引领、非遗传承、数字传播等资源,构建创作、培育、展示以及反馈的全链条机制,能够推动文艺作品从基层创作走向省市舞台。实践表明,通过文化馆的推动,既能提升群众文艺创作质量,又可以增强群众文化自信,从而形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良性互动,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注入持久动力。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文艺创作;有效路径

在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背景下,群众文艺创作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载体,承担着培育创作土壤、搭建展示舞台的重要使命。面对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升级与创作形式多元化的趋势,文化馆亟需探索多样化推广路径。

一、新时期文化馆推动群众文艺创作的必要性

(一)文化传承使命:维系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文化馆通过群众文艺创作活动,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保存库。在全球化浪潮中,本土文化面临同质化风险问题,而群众文艺创作深深植根于地方历史文脉,通过方言、民俗、传统技艺等元素,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鲜活的艺术表达。群众文艺创作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结合现代审美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剪纸、皮影以及咸水歌等传统文艺,通过群众创作可以进入现代生活场景,既能够保留文化根脉,又可以实现创新性发展。

(二)社会凝聚力构建:文化认同的熔炉

在城市化进程中,社区人际关系趋于疏离,而文化馆通过组织跨年龄、跨职业的文艺创作活动,可以构建新型社交空间。参与文化创作的群众,可以围绕共同的文化主题交流协作,形成情感共鸣。文化互动可以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借助数字平台形成虚拟文化社区,使得群众文化认同突破地域界限。当不同群体的文化表达被充分尊重与展示时,社会包容性则能够显著增强[1]。

(三)个体价值实现:精神需求的供给站

在物质丰裕的时代背景下,群众对自我实现的需求日益凸显。文艺创作成为个体表达情感、探索生命意义的重要载体,文化馆则提供了创作辅导与展示机会,使得群众能够成为文化生产者。角色转换可以激发群众的成就感,提升群众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弱势群体,通过文艺创作可以获得社会认可,从而能够实现心理层面的赋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文化创新引擎:原创动力的孵化器

群众文艺创作能够捕捉社会变迁的细微征兆,基层群众创作者可以从生活实践中提炼素材,形成独特的艺术视角,"野生的"文化创新可以突破专业艺术的程式化框架。文化馆通过搭建创作交流平台,能够促进专业人员与业余群众的碰撞融合,形成文化创新的化学反应。许多专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正来源于群众文艺中的鲜活元素,双向互动可以推动整体文化生态的进化。

(五)城市形象塑造:文化品牌的活性酶

当前城市竞争已经超越物质层面,进入了文化品牌竞争阶段。群众文艺创作中的市井故事、方言表达,可以帮助城市构成独特的文化IP,文化馆通过系统策划,可以将零散创作转化为城市文化符号,使得城市形象更加立体生动,提升文化旅游附加值。

二、新时期文化馆推动群众文艺创作的有效路径——以中山市文化馆为例

(一)挖掘与传承传统文化

中山市文化馆可以以“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为核心理念,构建多维度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其中可以常态化开展非遗体验日系列活动,包括春节传统习俗体验、醉龙舞教学、三乡茶果制作等,让群众在亲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例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中山市文化馆策划了非遗购物节、非遗主题绘画展等15项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超550万人次参与,实现销售额1088.7万元,以商业反哺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山市文化馆可以实施“非遗+”跨界融合战略,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创、商业深度融合,比如可以在孙文西路步行街举办中秋非遗展演,将花灯制作、月饼烘焙等传统技艺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还可以开发非遗文创T恤、笔记本等衍生品,使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场景[2]。中山市文化馆可以启动“香山记忆”历史题材创作计划,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在该过程中,文化馆可以面向群众征集反映中山华侨文化、香山商帮等主题的作品,并组织专家开展“三审三改”提升创作质量。

(二)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

中山市文化馆需要突破传统非遗展示模式,可以创设“非遗+体验”深度场景,比如可以开发“岐江匠人”主题密室逃脱,将小榄菊花会、醉龙舞等非遗元素融入解谜环节;可以策划“非遗剧本杀”系列,以隆都泥塑、三乡茶果为线索设计剧情任务。在商圈、学校等场所,中山市文化馆可以设立非遗快闪体验站,比如“石岐乳鸽制作VR体验角”“沙溪凉茶文化互动舱”,通过3分钟短时体验吸引年轻群体。

中山市文化馆可以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以“我们的节日”品牌为统领,打造“传统+现代”融合节庆IP,比如在端午节期间,文化馆可以推出“岐江龙舟电竞大赛”,将传统龙舟竞渡转化为线上竞速游戏;在中秋节,可以举办“灯影中山”国风电音派对,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传统花灯场景;文化馆可以开展“非遗新玩法”创意征集,鼓励群众用短视频、漫画等形式重新诠释冬至食俗、七夕乞巧等习俗,并建立“节庆文化创客空间”,提供数字设备支持群众创作,形成“创作-展示-传播”的闭环。同时,文化馆可以实施“数字文化焕新”工程,建设中山非遗数字实验室,其中可以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复原三乡茶果制作技艺,开发“非遗技艺数字孪生”体验系统;文化馆可以建立“数字文化创客社区”,鼓励群众利用AI工具创作非遗主题数字艺术品,优秀作品可上链存证并参与线上拍卖[3]。

(三)构建阶梯式培训体系

中山市文化馆可以组建志愿队伍,吸纳退休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等组建“社区艺术导师团”。在镇街文化广场、村居祠堂等场所,可以开设“周末文艺课堂”,采用粤语讲古形式传授咸水歌创作、南朗崖口飘色制作等本土技艺;文化馆可以开发“零基础文艺入门包”,包含三乡茶果制作视频教程、沙溪鹤舞动作分解图等数字化教材,通过文化平台向群众免费开放。

文化馆可以实施“文艺菁英计划”,遴选具有潜力的文艺骨干组建“香山艺团”,可以聘请省文艺院团专家开展“一对一创作辅导”,重点打磨反映中山商帮精神的戏剧、表现沙溪武术文化的舞蹈作品;文化馆可以设立“非遗创新孵化基金”,支持精英学员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比如可以将石岐乳鸽制作工艺转化为互动体验装置。在紫马岭公园等文化地标,文化馆可以设立“文艺创作营地”,组织群众开展采风创作活动。

为了使得群众文艺创作成果得到充分展示,中山市文化馆可以打造“香山艺韵”群众文艺展演品牌,在中山纪念图书馆广场、兴中广场等地,举办常态化惠民演出;文化馆可以建立“文艺作品转化池”,将优秀群众文艺作品转化为旅游演艺项目;文化馆可以联合在中山美术馆,设立“群众文艺创作专区”,定期展示群众的书画、摄影作品。

(四)构建品牌与提升影响力

文化馆需要立足本地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形式和内容,从而形成独特的品牌标识,比如可以结合当地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历史故事等,策划系列主题创作活动,使得群众在创作中感受文化根脉。文化馆需要注重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统一活动标识、宣传物料风格,通过反复曝光能够对群众强化品牌记忆,为此文化馆可以推出“一馆一品”计划,重点打造1-2个特色文艺品牌,比如“非遗剪纸创作基地”“社区故事剧场”等,让品牌成为群众心中的文化符号。

为了降低群众参与门槛,文化馆可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作支持体系,其中线上建立数字化创作平台,主要提供作品展示、交流、投稿功能,并开设创作教程、素材资源库,方便群众随时随地进行创作;线下设立开放式创作空间,配备基础创作工具和设备,定期举办创作沙龙、工作坊,邀请群众现场交流、即兴创作。针对特殊群体,比如老年人、残障人士,文化馆可以开设专属创作辅导班次,从而能够提供个性化支持。

(五)强化宣传推广

为了提升宣传效果,中山市文化馆可以构建“人物故事+作品展示+活动预告”三位一体宣传框架,在宣传过程中挖掘群众创作者中的典型人物,讲述他们的创作故事、成长经历,比如退休工人坚持创作、家庭主妇用绘画记录生活等,让群众在故事中产生共鸣;文化馆可以定期展示群众创作的优秀作品,涵盖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品等多种类型,用直观的艺术作品吸引群众关注。在文艺创作活动前,文化馆需要提前发布活动预告,突出活动的参与方式、亮点特色。

在线上宣传方面,文化馆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社区微信群等渠道,发布图文、短视频宣传内容;针对中老年群体,文化馆需要制作大字版活动海报、语音版活动通知;针对年轻群体,可以推出创意短视频、互动H5小游戏。线下宣传主要依托社区公告栏、商超LED屏、公交站台广告等资源,张贴活动海报、播放宣传视频,文化馆还可以与社区、学校、企业合作,建立宣传联动机制,比如社区活动现场设置文化馆宣传展架,学校家长会发放文化馆活动手册,企业食堂播放文化馆宣传短片,形成宣传合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馆需要扎根乡土文化,挖掘非遗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点,并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拓展传播边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展示平台,从而能够使得群众文艺创作既保留乡土本真,又焕发时代新韵。

参考文献

[1]潘博,李怡萱. 关于文化馆群众文艺创作的思考[J]. 百花,2023(7):112-112.

[2]王渤. 从文化馆职能出发谈新时代繁荣群众文艺创作[J]. 群文天地,2023(3):72-75.

[3]曹军民. 文化馆在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中的作用[J]. 文苑,2023(20):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