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语言工具与文化载体的双重建构:小学英语新人教pep教材育人资源的深度开发

作者

周秀英

龙泉市西新教育集团 323700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的深入实施,以及教育领域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持续推进,小学英语教学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育人内涵,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新人教PEP教材为三年级英语启蒙关键素材,亟待深度开发其育人资源,本研究聚焦小学英语新人教PEP教材(三年级),探讨育人资源的深度开发。分析如何从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维度构建育人价值,阐述在教材使用中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育人资源开发的策略与意义,旨在为小学英语教学在语言与文化育人方面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以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育人质量。

关键词:小学英语;育人资源;语言工具;文化载体;新人教PEP教材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时代,小学英语教育不只是语言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育人的价值传递。新人教PEP教材被视为小学英语教育的宝贵资源,在三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它所具备的独特的教育价值仍需进一步挖掘。从三年级开始,挖掘其语言工具与文化载体双重身份的育人资源对于学生英语语言学习,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及全面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小学英语教学要将文化内涵融入到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并通过开发育人资源将语言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全面育人。

一、三年级新人教PEP教材的语言育人资源维度

(一)词汇教学中的语言工具育人力量

词汇构成了语言的核心,在三年级新入学生使用PEP教材进行词汇教学时,它展现出了强大的语言教育功能。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三年级小学生正值语言学习关键期,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教材中的词汇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如家庭成员(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颜色(red、blue、yellow、green)、数字(one、two、three......ten)等[1]。教这些词,教师不应该只限于单纯地认读和拼写,而应该指导学生建立起词汇和实际生活场景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与家庭成员相关的词汇时,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家庭照片,并通过“This is my father. He is tall.”或“That is my sister. She is cute.”这样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家庭成员,学生不但掌握词汇的使用方法,而且更能在真实情境下用语言交流表达,真正感受英语这门语言工具所具有的实用性。

(二)句型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建构

句型是语言表达的骨架,新人教PEP教材给三年级小学生提供了大量实用句型,这是训练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点。就语言学习规律而言,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之后,就需要借助句型组织语言并表达其完整含义[2]。

教材中的基础句型,如“This is...”用于介绍事物,“I'm...”用于自我介绍,“How many...?”用于询问数量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练习句型运用。例如在教授“This is...”句型时,可以开展“出示我的东西”活动,让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文具等,向学生介绍“This is my toy car. It's cool.”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所学句型与实际物品相结合,逐渐学会用英语描述身边的事物,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另外,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句型的扩展与创新。以“How many...?”句型为例,除了询问“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场景,如“How many birds can you see in the sky?”“How many apples are there on the table?”通过这种扩展,可以使学生思维受到启迪,并能灵活地运用句型来表达各种内容,从而进一步充实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把学过的句型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去沟通,比如去校园和同学问好,去商店买东西和店员交谈等等,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拓展到生活实际当中去,从而真正达到建构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思维逻辑的培养

虽然三年级学生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但新人教PEP教材中适当渗透的语法知识,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法作为语言的一种规则体系,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进行恰当的组织,使得表达更精确,条理更清晰[3]。

教材包含了一些基础的语法概念,例如名词的单复数形态(a book - two books)和动词的一般现在时(I like apples. She likes bananas.)等。在教学名词单复数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对比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单数表示一个事物,复数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例如,拿出一个苹果说“This is an apple.”,然后再拿出两个苹果说“These are two apples.”,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名词的形式变化和相应的指示代词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了解不同主语和动词形式之间的匹配情况,以此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经过语法知识的系统学习,逐步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在逻辑并学会条理清晰地组织自己的语言,从而为将来更加复杂英语的学习与表达奠定了扎实的思维基础,做到语法知识学习和思维逻辑训练相融合。

二、三年级新人教PEP教材的文化载体育人资源维度

(一)文化元素系统融入教材编排体系

新人教PEP教材编写时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依据,对文化元素做了系统性安排,给三年级小学生建构了丰富而有序的文化认知框架。教材编写团队对文化素材进行了深度发掘,在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和社交礼仪几个维度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文化元素的整合,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课本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展示了西方家庭的布局,饮食习惯。日常生活情景下,教材用单元主题呈现西方家庭分布,饮食习惯。如“Home”这一单元,以形象逼真的插图展示了西方家庭客厅,卧室和厨房的布局,同时也引入了人们经常食用的汉堡、披萨和其他食品使学生们认识到各国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差别。同时教材还将对中国家庭生活中中式厨房布置,中式传统菜肴等特色进行比较,带领学生体会文化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关于节日庆典,课本精选中西方有代表性的日子,比如春节,通过表现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的传统风俗,使学生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神奇;对西方圣诞节,则详细描述了装饰圣诞树和圣诞老人送圣诞礼物的风俗,有助于学生开阔文化视野,将感恩节融于教材中,讲感恩的含义,带领学生懂得珍惜与感激。

在社交礼仪维度上,课本通过趣味对话、情景模拟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各种场合礼仪规范。在西方文化中,见面时的打招呼方式通常是“Hello”或“Hi”,但在中国,除了“你好”,还存在如拱手礼这样的传统礼节;就餐桌礼仪而言,西方用刀叉之法,和中国用筷子之考究相对照,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环境下礼仪有不同表现,以培养对多元文化之尊重。透过这些体系中所融合的文化元素将有助于三年级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逐渐形成多元文化认知和了解,并为今后进行跨文化交流打下基础。

(二)西方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包容意识养成

培育三年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广泛的包容性,是新一代PEP教材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核心目标之一,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来看,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值学生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并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之时,教材利用这一机会引导学生接触西方文化并促使学生跨文化意识得以萌发和发展。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借助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就拿西方社交礼仪来说吧,课本中介绍了会面中拥抱(hug)和亲吻面颊(kiss on the cheek)这样一些礼节,教师可以进一步解释这些礼仪所应用的场合,所表达出的情感意义等,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人际交往重视情感表达以及肢体接触等文化习惯。同时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在中国相遇握手礼仪等文化差异的比较,诱导学生去思考文化差异后面的深层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文化具有各自独特的价值,没有优劣之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才能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一个有国际视野的人打下思想基础。

(三)在本土文化和国际视野之间进行均衡建构

新人教PEP教材强调西方文化的展现,同时注重本土文化和国际视野之间的均衡建构,从而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与全球胜任力。就文化教育价值取向而言,学生既需要认识世界文化又需要植根于本土文化以在全球化浪潮下维护其文化身份认同,教材以巧妙的设计把本土文化元素很自然地融于教学内容之中。在某些特定的主题单元里,展示了如春节(Spring Festival)和中秋节(Mid - Autumn Festival)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并向学生介绍了舞龙舞狮、赏月和吃月饼等文化习俗,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情。

三、基于语言与文化的育人资源开发策略

(一)情境教学与语言文化融入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把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密切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特别适合小学三年级的英语教学。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可以在现实或者仿真的场景下更加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以达到语言和文化双重习得的目的,课堂中教师可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如模拟西方餐厅情景进行“用餐”情境教学。教师事先安排好教室、摆好桌椅、设立点餐区、备好英文菜单。学生分别充当顾客与服务员,用课本中所学句型“Can I have...?”“I'd like...”等进行点餐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练习了英语语言表达,还能了解西方餐厅文化,如西餐的用餐顺序(开胃菜、主菜、甜品)、餐具使用方法(刀叉正确握法及使用次序)等。

教师也可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播放一段西方家庭庆祝圣诞节的视频,然后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场景,分组表演家庭庆祝节日的短剧。学生在表演中,需要使用与圣诞节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ree、Santa Claus、gift)和句型(Merry Christmas!Let's decorate the Christmas tree.),同时深入体会西方圣诞节的欢乐氛围、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方式以及背后蕴含的团聚、分享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情境教学活动,将抽象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内容具象化,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吸收语言知识,理解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任务驱动,增强文化意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面向具体工作任务完成的教学方法,它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动机理论认为,学生在任务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学习动力较强,对有关知识进行主动探索,教师可设计出一系列有关文化的作业。比如,布置“生产文化小报”任务,让学生分组收集关于西方某个国家(如英国)的文化资料,内容涵盖英国的名胜古迹(Big Ben、the Tower of London)、传统服饰(苏格兰方格裙kilt)、特色美食(fish and chips)等。学生在搜集资料时需要独立查阅图书和浏览英文网站等方式来甄别和整理资料,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搜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英国文化。

再如,设计“文化对比演讲等”任务,要求学生对比中国和西方某一文化方面的差异,如节日文化或礼仪文化,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学生在备课发言时,有必要对这两种文化各自的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差异点与共同点,并用英语明确阐述各自的见解。该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文化差异的成因,发展批判性思维并进一步强化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学习尊重与鉴赏不同的文化并提高跨文化素养。

结束语

在三年级新人教PEP教材中,对于语言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双重构建,其育人资源的开发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价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育人资源进行语言、文化等多维度的挖掘,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英语这门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内涵和价值,在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同时发展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多元文化意识以及国际视野。在今后的小学英语教育工作当中,我们要对育人资源开发有关策略进行不断地探究和改进,让小学英语教学沿着语言工具以及文化育人之路不断地发展和前进。

参考文献

[1]王博.育人价值背景下的小学英语经典童话故事教学[J].家长,2021(15):71-72.

[2]卜皎.实现小学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四个路径聚焦[J].小学教学设计,2020(30):4-6.

[3]雍家瑶.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混合式教学研究策略[J].知识文库,2025,41(04):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