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创新

作者

田志刚

张家口市第五中学 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000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型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展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初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肩负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使命。德育重在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责任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情绪管理和抗挫折能力。二者虽然关注重点各有侧重,但实际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深厚的品德修养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支撑,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又是道德行为实践的重要保障。

1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

1.1 顺应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迎来了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方式需格外注重贴合其心理特点。修改时,我将避免直接点明抵触心理,采用更委婉的表述,用更含蓄的措辞展现教育融合的作用。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自我意识逐渐萌发的同时,认知建构仍在持续完善。此阶段他们的情绪体验丰富多变,外界的点滴影响都可能在内心激起涟漪。在德育实践中不难发现,相较于单向的理论灌输,他们更乐于在实践体验与互动交流中深化认知、获得情感共鸣。

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巧妙融入德育工作,为育人实践开辟了新的路径。以“诚信”主题教育为例,借助“同伴信任”相关的心理游戏,学生既能在活动过程中感悟诚信的深层道德意蕴,又能在互动协作里滋养心理安全感。而在“责任”主题教育中,通过“角色体验”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班级事务的参与中逐步明晰自身价值,同时于任务实践中自然提升心理调适能力。这种浸润式的教育模式,契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使德育工作如春风化雨,在潜移默化间达成育人目标。

1.2 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需要

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不少情况,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往往横跨道德与心理领域。部分学生出现的学习倦怠倾向,既与学习态度养成、品德塑造相关,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发现,单纯依靠德育引导或心理干预,难以达成理想的教育效果。对班主任而言,唯有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兼顾道德认知引导与心理状态调适,方能实现更为全面且深入的教育成效。

2 当前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困境

2.1 教育目标割裂,缺乏协同设计

在部分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实施形态。德育工作以价值理念为核心,在内容设置上较为注重理论层面的系统阐释;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围绕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现实心理问题,将工作重心置于心理困扰的干预与疏导。由于二者在目标规划上缺乏有机整合,使得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内容重叠与覆盖盲区并存的情况。例如,在班会活动中,班主任着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责任感,却可能忽视了部分学生因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心理落差;而心理教师开展的情绪管理课程,也可能未能充分挖掘情绪调节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未能将情绪调控能力与“友善待人”等道德规范有效结合。

2.2 教育方法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

在德育实践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教师主导的知识传递,采用较为单向的信息输出方式,在语言表达上有时会不自觉地运用指令性表述,对处于心理发展特殊阶段的初中生关注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虽倡导以学生体验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班主任由于专业素养的限制,未能将系统的心理疏导方法充分运用,更多依赖于一般性的交流沟通,在深入学生内心世界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当学生出现不诚实行为时,一些班主任多从品德层面进行引导,较少深入挖掘学生行为背后隐藏的复杂心理因素;在处理学生间的矛盾纠纷时,通常只是提出和谐相处的要求,而在具体人际交往技能与情绪管理策略的指导方面存在欠缺。

3 初中班主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创新策略

3.1 课程融合:构建“德育 + 心理”主题班会体系

目标分层设计:初中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有着各异的发展需求,不妨根据其年级特点对目标进行分层设计。低年级可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与“习惯养成”方面的探索,比如将“认识独特的我”与“课堂纪律我遵守”相结合;中年级可围绕“人际交往”和“责任意识”展开,例如把“学会倾听”与“班级责任我承担”相融合;高年级则可聚焦“生涯规划”与“社会适应”,像“我的未来蓝图”搭配“诚信应考我践行”这样的设计,或许能更好地契合学生的成长需求。

内容情境化整合:若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融入心理体验活动,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以“感恩父母”主题班会为例,尝试设计“角色互换”心理游戏,让学生模拟父母的日常辛劳,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父母的付出,进而理解其中蕴含的德育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倾诉对父母的真实感受,实现心理疏导的目的。在“网络文明”教育中,通过“网络谣言辨别”案例讨论传递德育理念,结合“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分析,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3.2 活动融合:搭建“实践体验 + 心理成长”载体

志愿服务与心理赋能结合:不妨尝试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敬老助残等志愿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可开展“感悟分享会”,引导学生去探寻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内心触动,以及面对困难时情绪调节的有效方式。比如,某班主任组织学生为养老院老人表演节目,活动后借助“情绪温度计”量表,让学生记录参与过程中的情绪变化,由此引导学生感受“付出”与“快乐”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能丰富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团队建设与品德培养结合:开展“班级挑战赛”“小组合作项目”等团队活动时,若能适时引入“优势互补”的心理理念,或许能收获不一样的效果。引导学生去发现同伴的闪光点,学会接纳自身的不足。以“班级文化墙设计”活动为例,班主任可鼓励内向学生发挥创意构思的特长,让外向学生承担组织协调的工作,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探讨在意见分歧时达成共识的方法,如此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有助于提升他们人际沟通的心理技巧。

结束语

在初中教育实践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或许是助力学生成长、践行教育使命的可行方向。在后续的教育工作中,初中班主任可以对融合教育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育方式。学校也不妨为班主任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帮助其提升教育能力。当品德塑造与心理疏导成为日常教育的自然组成部分,或许更有助于培养出兼具良好品德与健康心态的青少年,为其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宋年青 . 心理健康教育与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结合策略 [J]. 科幻画报 ,2024,(09):148-150.

[2] 杨平元 .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心理辅导实施策略 [C]//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 教育理论研究与创新网络总结年会论文集(三).江苏省泰兴市三里实验学校 ;,2022:167-169.

[3] 李梦 . 初中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 [D]. 湖北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