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写作训练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

马薇蕾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大仲村镇中心小学 276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写作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其教学长期存在脱离学生实际、模式化严重的问题。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提出,为写作训练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结合课标要求,探讨如何将日常生活素材及个人体验融入写作教学,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写作的真实性与创造性,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写作训练

引言: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但传统写作训练往往局限于命题作文或机械模仿,导致学生兴趣匮乏、内容空洞。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引入,旨在打破这一僵局,将写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这一转变不仅契合“双减”政策对减负增效的要求,也响应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通过挖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语言的鲜活魅力,让写作从“任务”变为“表达”,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

一、观察生活细节,激发真实情感表达

生活的魅力往往藏在细微之处。清晨路边沾着露珠的野花,傍晚菜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教室角落那盆总被遗忘却依然顽强生长的绿萝——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恰恰是写作中最能打动人心的素材。当学生们学会用眼睛捕捉、用心灵感受这些瞬间,文字便会自然流淌出真实的情感。以六年级上册“学写倡议书”为例,与其让学生凭空想象环保话题,不如引导他们从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校园调查互动,让学生们观察操场上的垃圾分类情况、洗手间的水龙头是否及时关闭、教室里的用电习惯等。有的学生发现午餐后垃圾桶里堆满了一次性餐具,有的注意到走廊的照明灯在晴天依然亮着。这些具体的发现让保护环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成为与他们切身相关的真实问题。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镜头式描写还原观察到的场景:“中午12点的阳光照在食堂东侧的垃圾桶上,三盒没吃完的米饭和七八个塑料汤碗歪歪扭扭地堆成小山,一只麻雀正试图啄开粘着油渍的塑料袋。”这样的细节描写既为倡议书提供了事实依据,又让文字充满画面感。当学生意识到写作是记录生活、表达态度的方式时,那些关于节约用纸、减少塑料使用的建议,自然会带上真挚的情感力量[1]。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写作兴趣与参与度

学生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从“我做过了什么”开始。第一次独自系鞋带的成就感,跟着奶奶包饺子时面粉沾满鼻尖的滑稽,学骑自行车摔了五跤才掌握平衡的坚持——这些亲身经历构成了他们最鲜活的记忆宝库,当写作与这些充满温度的生活片段相结合时,笔尖下的文字自然会跳跃起来。 四年级下册“我学会了______”这个题目,如果仅仅作为命题作文布置,很容易变成千篇一律的“学骑车”“学游泳”。但若在写作前创设情境,效果将大不相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技能博览会”活动:提前一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一项生活技能,要求每天用照片或短视频记录学习过程。等到正式写作课时,教室可以布置成展示会场,有的学生带来刚烤焦的饼干,有的演示如何快速系红领巾,还有的展示自己种的绿豆芽。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细节变化:失败时的手忙脚乱、掌握要领时的顿悟瞬间、成功后的骄傲心情。通过还原真实的情境体验,写作不再是任务,而成为学生们迫不及待想要讲述的故事。

三、结合日常活动,培养叙事与描写能力

日记本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平凡日子里的宝藏。对于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学生来说,日记正是培养观察力和表达力的最佳训练场。针对三年级上册“写日记”的教学,可以打破传统记流水账的模式,设计成生活放大镜系列活动。每周设定不同的观察主题:周一的“声音收集”(记录校园里最特别的三种声音),周三的“味道日记”(描述午餐时最难忘的食物气味),周五的“人物速写”(用三句话刻画一个同学的特征)[2]。例如,有个学生在“声音收集”中写道:“科学课试管碰撞的叮当声,和昨天妈妈洗碗时的声音一模一样,只是少了水流声的伴奏。”这样的文字既有生活质感,又暗含巧妙的联想。教师可以准备一个“五感魔法盒”,里面装着粗糙的松果、酸甜的山楂糕、会沙沙响的锡纸等小物件,让学生在闭眼触摸、嗅闻、聆听后当场记录感受。这种具象化的训练,能帮助学生突破“今天我很高兴”之类的空洞表达。当学生写下“锡纸揉皱的声音就像踩在深秋的枯叶堆上,让人忍不住想再揉一次”,他们已经无意识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日记漂流瓶活动,让学生们匿名交换日记片段,用贴纸标出最打动自己的描写。这种方式既保护了隐私,又创造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当日记成为习惯,学生们会发现写作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给生活按下暂停键的方式。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被文字定格后,普通的日子也因此闪闪发光,而这种对日常的敏感与珍视,正是写作最珍贵的启蒙。

四、链接家庭与社会,拓展写作素材与视野

学生的世界不应局限于教室的四壁,菜市场里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社区广场上老人打太极的缓慢招式,或者快递驿站里永远忙碌的扫码声——这些日常场景里藏着社会的缩影。当写作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学生们的思维也会随之打开。五年级上册“二十年后的家乡”这类想象作文,很容易陷入科技幻想的套路:满天飞的汽车、机器人管家、全息投影教室。但如果先带学生开展“家乡发现之旅”效果会截然不同。教师可以设计分层任务,低年级学生采访家人记忆中的家乡变迁,中年级拍摄社区里最具年代感的角落,高年级调研本地特色产业的历史数据。例如,有的学生在老茶馆采访茶客时发现,老板三十年来始终坚持手工炒茶;另一个学生通过对比爷爷的粮票和自己的电子钱包,真切感受到时代的更迭。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现实—变化—情感的思维链条:先描写当下某个具体场景,如冒着热气的早餐铺,再推演二十年后的可能变化,是否还在用煤炉?会不会出现智能餐车?最后落脚到变与不变的思考,老味道如何传承?这种扎根现实的想象,既避免了天马行空的浮夸,又保留了童心对未来的温柔期待。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的不仅是写作技巧,更是用细腻的心灵去感知、用独立的思维去构建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世界[3]。

结语: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写作训练中的运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当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时,他们的表达更真实、情感更充沛,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本文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总结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要点,如情境创设的多样性、素材选择的贴近性等。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一策略,使其适应不同学情,仍需深入探索,让写作回归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美纳.基于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探讨[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5年度学术成果集.禾源中心小学;,2025:132-136.

[2]李焕学.生活化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1):123-125.

[3]郑显萍.基于生活化视角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探究[N].山西科技报,2024-10-31(B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