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徐海娟

江苏省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 215635

引言

伴随着如今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音乐教育作为当前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整个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教育部也在倡导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己任。在初中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丰富其情感体验,然而现阶段的初中音乐欣赏课在教学内容方面过于枯燥,所采用的方法也相对传统,深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最终成果。对此,为适应教育政策导向,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务必要探寻出更加契合学生需求的教育策略。

一、引领文化融合,深化音乐理解

在课堂上,教师作为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务必要在音乐欣赏课中主动搭建音乐与文化之间的连接桥梁,侧重于将音乐作品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从本质上来说,音乐作为文化的听觉载体,其中的旋律、节奏、乐器的选择都将与其特定地域的历史传统、民俗风情、文化发展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当通过深入挖掘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便能够带领学生透过表象理解内涵,从而形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度欣赏能力。

例如,以《春节序曲》和《新疆之春》的欣赏课教学为例。在课堂上,当赏析《春节序曲》这首作品时,教师可以深度结合年节文化,向学生们展示出不同地区在过节时所张贴的春联或者是有关舞龙舞狮的一些影像资料,更具自然地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中有关唢呐的高亢、锣鼓的密集与春节中那种“辞旧迎新”的欢乐氛围之间所蕴含的首尾呼应,此时学生将会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起伏是如何模拟着人们从期待到欢庆情绪的这一渐进变化;而在赏析《新疆之春》这首音乐作品时,教师则可以根据作品的特点,有效引入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的一些游牧生活场景,仔细对比冬不拉的弹拨节奏与牧民策马时的旋律,在分析手鼓的切分音是怎样体现出民族舞蹈中的轻快步伐的[1]。而通过这样的文化融合教学下,学生不但能够有效分辨出不同民族音乐所具备的风格特征,更能够深入体会到音乐中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与生活智慧,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审美能力。

二、实施情境创设,增强情感共鸣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对于具象化和场景化的内容更容易产生身心共鸣。尤其是通过视觉、听觉以及动觉的多感官刺激下,可极大地激活学生们的联想与想象力,促使他们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与音乐表达情感产生内心共振。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成为音乐前进的规划者,侧重于根据不同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与内容意向,为学生构建出具有具象化和沉浸式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从以往被动的聆听状态转向主动体验这一层级,而这也将有利于实现以情动人的美育目标。

例如,在《百鸟朝凤》的欣赏课教学环节,在正式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提前在教室内布置如芦苇、荷花等湿地元素的装饰画,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自然界中如喜鹊、百灵鸟的鸣叫音频;正式进入到课堂教学环节后,教师则是要向学生们提问道:“如果你是森林中的一只小鸟,当你被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你会怎样歌唱呢?”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会尝试模仿鸟鸣声,这不但能够激活课堂氛围还能持续带动学生的参与注意力。

与此同时,在播放《百鸟朝凤》的乐曲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动态图谱,向学生展示出唢呐不同的演奏技法,如滑音、花舌所对应的便是鸟叫段落,特别是当出现“凤凰引吭”这种高亢的旋律时,便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起立伸展双臂、模仿凤凰展翅翱翔的画面;而当“百鸟和鸣”这类密集节奏不断响起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用手指轻拍桌面,尝试模拟群鸟们的欢腾。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方式,将引领学生真正感受到唢呐拟人化的演奏精妙之处,引领他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体会乐曲从宁静到热烈的这一情感递进规律,由此也在欣赏这首《百鸟朝凤》时真正领悟到其所蕴含的那种对生命活力的无限赞颂,并能够间接性的在情感层面与传统的民乐产生内心联结,进而也将增强自身对于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2]。

三、加强实践参与,提升欣赏能力

在以往传统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开展,教师都是通过以讲解替代欣赏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使得学生完全成为了欣赏课程中的旁观者,并没有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的行列,欣赏课程更像是走走过场,无法带给学生实质性的学习效果。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要转变这种传统“以讲代赏”的负面模式,让学生们成为音乐欣赏课程中的参与者,特别是要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引领学生将听觉体验真正转化为具象化的表达,有效达成在具体做法中学习、在欣赏中创作的目标。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则无疑变成为了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例如,以《幸福歌》教学为例。当初步聆听这首歌曲时,能够感受到其明快的旋律,此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衬词‘呀呵嗨’”的重复使用如何强化幸福感的表达。紧接着教师还要设计出分层类的实践活动,即:在第一层,应为该层级学生分组,之后为歌曲创编简单的拍手节奏,利用强弱变化表达歌词中“幸福生活唱不完”的这一递进式情感;而在第二层,可有效尝试结合湖北民歌的地域特色,积极鼓励学生加入到方言朗诵式的演唱环节,让学生们深刻体会一下民歌的这种接地气的表达风格;而在第三层,则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如三角铁、铃鼓等轻型的打击乐器,引领学生根据旋律的起伏变化设计一种伴奏方案,令处于该层级的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延伸思维 [3]。

总的来看,通过如上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们不但可以准确分辨歌曲的节拍以及调式,还将在创作与再次演绎中不断深化对于“幸福”这一主题的多元理解,这也促使着音乐欣赏能够从最开始的能听懂真正成为学生“会用”的一项技能。

结束语: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的制定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以及审美素养的多个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作用,而为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学策略的制定必须侧重在文化融合、情境创设以及实践参与这几个方面,由此才能够依据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实际呈现出更为优质的教学策略,这不但能够切实提升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还将助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丹舟.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J]. 陕西教育( 教学 ), 2024(2):720-722.

[2] 李淑如 .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策略研究 [J]. 文学少年 ,2021(1):0189-0189.

[3] 龙思韬 . 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应用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策略探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3, 8(3):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