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角下教材文本朗诵的素养内涵与课堂应用
梁嘉宴
茂名市第五中学 525024
摘要:本文探讨了多模态视角下教材文本朗诵的素养内涵及其课堂应用策略。文章基于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阐释了教材文本朗诵在语言表达、文本理解和情感体验中的核心作用,并提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发学生多模态参与及优化教学环境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多模态;教材文本朗诵;素养内涵;课堂应用
文本朗诵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能在朗诵中感知文字韵律时,文本理解与语言表达便会水到渠成,并提升自身情感素养。传统朗诵侧重单一的声音表达,难以全面呈现文本的多层次意义和情感深度。多模态视角强调语言、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符号系统的协同构建意义,为朗诵教学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思路[1]。
一、教材文本朗诵与多模态的内在关联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模态教学理念逐渐深入语文课堂,教材文本朗诵亦从传统的单一语音表达,发展成为融合多模态符号系统的综合表达形式。文本朗诵中,文字模态作为基础承载文本语义,而声音模态则通过语音、语调、语速等要素传递文本的情感层次与内涵。
除此之外,表情和肢体动作等非语言模态,不仅丰富了朗诵的表现力,也为听者提供了情感共鸣和情景再现的视觉线索。这些模态相互交织,共同构建朗诵的整体意义。例如,朗诵苏轼的《赤壁赋》时,通过低缓而富有节奏变化的声调展现江水流淌的悠远意境,再配以深邃的目光和适时的手势模拟波涛汹涌,形成声、态、形的多重协奏,深刻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此种多模态整合突破了文字的静态限制,激发学生对文本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提升了朗诵教学的艺术效果与教育价值。
二、教材文本朗诵的素养内涵
(一)语言表达素养
教材文本朗诵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诵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地掌握语音、语调、语速等语言要素,以清晰、流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达文本的内涵。例如,朗诵曹操的《短歌行》,学生要通过雄浑有力的声音,展现出诗人的豪迈气概和求贤若渴的情怀,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他们能够运用语言技巧来表达文本的情感。
(二)文本理解素养
深入理解文本是教材文本朗诵的前提。学生在准备朗诵时,需要仔细分析文本的主旨、情感、结构等要素,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感情的朗诵。例如,在朗诵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时,学生要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才能通过轻柔、舒缓的语调,传达出文本所蕴含的宁静与淡泊之美。
(三)情感体验素养
教材文本朗诵是情感传递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朗诵能够深入体验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感知能力和共情能力。例如,在朗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学生可以通过细腻的声音和表情,传达出作者在月夜下的荷塘所感受到的那份宁静与淡淡的喜悦,同时也能够让自己沉浸在文本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体会作者的心境。
(四)思维能力提升素养
教材朗诵还能全面促进思维素养的提升。多模态朗诵通过语言、声音、肢体和视觉的融合,促进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建构文本意义,提升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朗诵《雷雨》时,通过角色扮演与情境再现,整合多模态信息,深化对复杂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同时,多样表达激发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文本解读。
三、多模态视角下教材文本朗诵的课堂应用策略
(一)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教师作为多模态朗诵教学的主导者,首先需深化对多模态教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教师应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深入研习关于语言、声音、肢体动作与视觉符号等多模态融合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促进理论向课堂实践的转化。例如,在《赤壁赋》的朗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文的历史意境,通过声音抑扬顿挫、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表达作者的豪情壮志,同时辅以红色夕阳、古战场等视觉素材,形成情感与场景的多层次共鸣。
此外,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定期分享多模态朗诵案例与反思,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提升。配合多维度的朗诵评价体系,涵盖语言表达准确性、情感传达深度、肢体协调性与创新表现,教师能够通过自评、同伴评议和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元化反馈,全面促进学生朗诵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学生素养培养策略
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方面,创设丰富的多感官参与情境是激发朗诵兴趣和深化文本体验的关键。教师可借助图片、视频、音乐乃至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构建生动的文本情景。以曹禺《雷雨》为例,播放剧中关键场景的影像素材,辅助学生直观感受复杂人物关系和情感冲突,鼓励其将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融入朗诵之中,从而实现对文本情感内涵的深刻把握。
合作学习模式则是培养跨模态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小组角色扮演、同伴互评和协同创作,学生不仅能够在讨论中加深对文本语义的理解,还能锻炼团队沟通与艺术表现能力。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亦至关重要。教师应依据学生语言基础与兴趣特长,灵活设计分层次的多模态朗诵任务和定制化的反馈方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多模态表达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和成长空间[2]。例如,让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尝试融入原创肢体动作与背景音乐,而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以口语表达和简单身体语言为主,逐步提升其多模态综合素养。
(三)教学环境优化策略
高效的多模态朗诵教学离不开现代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学校应加大投入,配备高品质的音响、投影、多媒体互动设备,以保障朗诵声音的清晰传递和多模态材料的生动展现。譬如,在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朗诵课堂中,背景投影播放月光下的荷塘影像,配合轻柔的音乐,极大提升学生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鸣。
同时,灵活的教室空间设计是强化课堂互动和自由表达的保障。设置专门的朗诵表演区,让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避免空间局促影响表演张力。
此外,教师需根据课堂反馈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和多模态资源的利用,实时调动学生情感和表现积极性,优化师生互动,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的有效契合。
通过上述多层面策略的综合实施,基于陶渊明《归田园居》宁静淡泊的文本特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声音与肢体的协调传达田园之美,将多模态朗诵教学推向更高水平,促进学生语言表达与美学体验的同步提升。
四、结语
多模态视角为教材文本朗诵打开了新的教学维度,丰富了语言表达与情感体验的教学内容。通过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素养培养及教学环境优化策略,可以有效提升朗诵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注:本文系第二批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有声语文”实践研究 》(编号 : GDJY-2024-A-b155)的阶段性成果论文。
参考文献:
[1]李强.多模态话语分析视域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24.
[2]孙玲芳.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诵教学法的应用[J].快乐阅读,2021,(0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