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促进县域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有效衔接的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吴芳

山东省新泰第一中学 271200

引言

思想政治课贯穿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是构建育人体系的重要支撑。然而,县域学校在高初中思想政治课衔接方面普遍存在理念断层、教学割裂、资源不均等问题,学生升入高中后常面临内容重复、难度跳跃、兴趣下降等困扰。教材版本不统一、课程体系缺乏规划、教师队伍和教研协作薄弱,难以形成连贯的教学节奏与育人路径,影响学生素养发展与课程目标达成。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思想政治课承担起更高的育人使命,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要求愈加突出。实现高初中教学有效衔接,有助于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能力的持续积累,增强课程育人功能。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切入点,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机制与制度支持四方面,分析县域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衔接问题,并提出实践性教学模式建议,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高初中思想政治课衔接的价值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政治认同、法治意识、道德情感、公共参与与理性思维等方面,其本质目标是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与社会参与能力的青年公民。在初中阶段,思想政治教学更多以基础认知与情感体验为主;而高中阶段则侧重逻辑思维、价值判断与现实分析的深化。这一转变对教学模式提出衔接性要求,而教学设计若不能体现从“启蒙—建构—迁移”的逻辑递进,就会造成学生认知链条的断裂,无法实现素养的连续成长。

当前县域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重内容轻素养、重灌输轻思维的现象。高初中教师在教材理解、课程理解及教学方法上差异显著,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面对的政治知识结构和课堂方式变化较大,适应期长、落差明显。更有部分学校将初中视为基础教育的“终点”,高中视为升学冲刺的“起点”,教学目标自然分裂,导致政治课程育人功能大打折扣。因此,只有以核心素养为基础重新统整教学目标,构建基于素养进阶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打通高初中思想政治课之间的壁垒,实现学段衔接与能力递进的有机统一。

二、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与路径探索

为实现县域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衔接,教学模式的构建需遵循几个基本原则。第一是“整体设计”,即课程体系要打破学段割裂,形成内容逻辑连续、能力递进、思维贯通的设计框架;第二是“主题贯穿”,选取体现核心素养的关键主题,如“法治建设”“权利义务”“国家认同”等,贯通初高中教学内容;第三是“方法协同”,鼓励教师跨学段交流备课,形成教学策略的延续性;第四是“资源共享”,实现优质课程案例、教学资源在区域内共享,缩小城乡与校际差距。

在路径操作上,课程内容的对接是基础。例如,高中教材中关于“国家权力机关”内容较为系统深入,而初中阶段则偏重概念启蒙和价值认同。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应提前预设高中所需知识能力,适度向初中渗透思维方式与表达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升学过程中实现“顺畅过渡”。此外,也可通过“双向备课”机制设计出主题一致、目标逐步递进的教学单元,例如初中讲“生态文明意识”,高中则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展开深入探讨,借助相似的案例框架(如垃圾分类政策、双碳目标等)引导学生完成从认知到批判性理解的跃迁。

三、多样化教学方式在衔接实践中的运用

推动思想政治教学衔接,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情境—探究—表达”三位一体的深度学习路径。项目化学习、探究式教学、情境模拟等方式能有效引导学生在真实任务中提升思维水平,增强政治认知与社会责任意识。以“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为例,初中可开展“环保实践周”,培养环保意识;高中则进一步引导学生撰写“区域治理建议书”,实现思维层次的递进与提升,从“知情感”走向“理性思辨”。

在实践中,部分县域学校已尝试“任务驱动”式衔接课堂。例如某中学在“法治中国”单元中,初中设计“校园规则调研”项目,学生需采访师生、制作规则宣传展板;高中则延展为“模拟人大立法”活动,鼓励学生围绕校园热点提出模拟提案并展开论证。学生在参与中逐步建立“规则—制度—法律”的思维链条,不仅实现了内容与方法的双重衔接,也增强了课程的现实感与吸引力。

此外,评价方式也应服务于教学衔接。应由传统终结性考试转向形成性、表现性与反思性评价相结合。教学任务可设置分阶段成果,如初中提交“环保观察报告”、高中完成“政策分析文稿”,辅以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强化对学习过程的回顾与反思。教师也应从单一评价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通过持续反馈帮助学生在认知过渡中形成稳定的价值立场与责任意识。

四、制度保障与区域支持机制的协同建设

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制度支持与教育文化的协同推动。县域教育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高初中思政课衔接的工作机制与考评标准。学校可设置“教学衔接责任人”岗位,推动初高中教师协同教研,建立跨学段教学成果档案制度,记录学生素养发展轨迹,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此外,区域教研室、高校专家团队可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案例共创,建设教学改革共同体,形成教学协作与专业支持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资源配置上,建议打造区域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集中共享微课、教案、课件、视频等优质资源,促进城乡学校协同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培训也应关注初高中教学思路转换、学段衔接能力提升等内容,鼓励教师参与项目化教学研究、课题申报,增强教学模式改革的动力与可持续性。

此外,地方教研机构可设立“衔接型教学示范基地校”,定期评选“教学衔接优质案例”,在县域范围内推广典型经验,形成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的改革路径。通过制度引领、数据支撑与文化培育相结合,才能使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衔接工作落地生根、行稳致远。

结论

推进县域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现实需求。在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构建理念统一、内容衔接、方法融合、制度支持的教学模式,是解决教学断层、提升课程实效的关键路径。县域教育应通过制度推动与实践创新协同发力,促使思想政治课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生成、价值塑造,真正实现“学段相续、素养共育”的目标。衔接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拼接,而是系统性的教学生态重建,需依托教师共同体、制度保障、教学技术与文化认同等多维支持。未来,县域教育可通过构建区域协同机制、强化跨学段教师培养、优化评价体系等措施,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课真正发挥贯通育人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卫 . 核心素养指向下高中思想政治的德育实践 [J]. 吉林教育 ,2025,(19):9-11.

[2] 谢润娟 . 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2025.

[3] 刘丹 . 核心素养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 [J]. 新教育 ,2025,(11):7-9.